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数位之墙

归档 - 12月, 2007

Web 2.0 ,终章(一)本质的问题没解决

2007/12/23 - By 数位之墙 - 关键字/标签:社区 Blog MSN Web 2.0









》高阶工作机会《 - 年薪100万台币及15万人民币以上的工作
Investor Relation Manager Sourcing Manager 更多工作



 

◎用户典型的Web 2.0 体验

 

甲先生是个普通白领,白天工作使用互联网找资料连络客户,下班后回家偶而会上网闲逛。互联网是他日常接触的媒介,但是在他生命中这个东西并不显得特别重要,至少他不是天天泡在网上的人。

 

然而最近几个月来,他老是收到一堆电子邮件,标题大部分写著「某某人加你为好友」之类的。顺著连接过去看,是自己MSN 上面的朋友。既然是朋友的邀请,总是不怎么好意思拒绝,想想也就注册加入。

 

于是,甲先生先后加入Facebook,MySpace ,Friendster,LinkedIn ,还有一堆中文的本地网站。而注册这些网站总是十分痛苦,每个网站都叫他填写过去经历,上传照片,还要贡献MSN 上的好友清单。

 

刚开始他担心这些朋友是不是会常来拜访他的个人空间,而他如果不知情,没回访,是很不礼貌的。这种来自人际关系的压力颇大,搞得他有段时间下班后天天上网回覆这些朋友的消息,一耗就是两小时。

 

(妙的是,他其实不知道这些朋友也是碍于类似压力而耗在上面)

 

一开始是熟人,后来一堆陌生人也把他加为好友。天天跟这些人在网上「搞关系」,刚开始还颇觉得有些意思。看看好友又更新了照片,又写了新的Blog,彼此间留留言打招呼,似乎也颇惬意。

 

然而大约三个月后,甲先生开始觉得乏味。跟一堆人在网上Social来 Social去,实在挺无聊。随著朋友越来越多,不得不耗在上面更多时间。更痛苦的是,每个网站他都得去照顾,每天两小时已然不够。

 

终于,他决定戒掉。这类让他一度上瘾到无可自拔的互联网服务,在精神压力达到临界点后,终于被他废弃。花大量时间搞这些关系到底什么意思?生活不该是如此的,他要拿回主控权。

 

◎Web 2.0 经营者的典型经验

 

所有的Web 2.0 网站经营者都困惑,用户流失率怎么会高得如此惊人,而且找不到方法可以根治问题,似乎这本来就是Web 2.0 网站的天性。靠著人际网络的压力而驱动的事业,也因压力解除而退散。

 

过去的Web 2.0 网站像一个大筛子一样,一瓢子捞下去,看似捞到大量用户,然而经过三个月的时间,总是仅剩下不到一半的有效用户,其馀的用户根本不再来了。用户量看似很大,其实很虚。

 

而一个Web 2.0 网站之所以能够急速成长,主因是透过人际关系鍊拉动的增长,其速度远大于用户的流失速度。当增加多而流失少,看起来整体就是增加的。然而,当用户的增长慢下来的时候呢?

 

MySpace ,Facebook如日中天。若以全世界为市场范围,这些网站确实还没碰触到天花板(因之,用户数更多的MySpace 会比Facebook更早碰到天花板)。因此,向其他国家扩张看似是维持增长的解决方案。

 

然而,本质的问题没有解决。

 

Web 2.0 网站还有一个也是很奇特的惊人现象。就是一旦成为网站的活跃用户,这个用户就会非常活跃,而且维持非常长的存活周期。几乎可以说是以此为家,天天报到,赖著不走。

 

从注册用户到有效用户到活跃用户,这条路上有大量的人脱队。这个现象是不正常的吗?非也,这完全是网络社区的正常现象。笔者多年前就说过,网络社区是「性质相同的一群人,聚在一起互相取暖」。

 

这群人的名字,叫Heavy User。简言之,活跃的Blogger 属于这群人。

 

Web 2.0 的特性是高度互动,而互动本来就很累人。愿意跟别人大量互动天天写博客的当然不是常人。他们的表现欲,成就动机,都高于一般人,并且最终在某个社区网站里找到舞台与归属感。

 

问题是当这群人玩得很开心的时候,一般网民在干什么?

 

◎Web 2.0 是会玩腻的

 

那些抛弃某个Web 2.0 网站而去的人,是不是跑去玩其他竞争网站的同类型服务了?有小部分人是的(嗯,就是Heavy User),但大部分离开的人不是,他们是从此不玩这类型服务了。

 

玩腻了Facebook之后转而去玩MySpace 的人是少数人,大部分的人是从此离开SNS 这类型服务。写博客也是一样的,从某大博客平台换到另一个博客平台继续写作的是少数人,大部分的人是停笔。

 

离开一个网站跟离开一个服务,完全是两种概念。举个例子来说,「看厌了新浪新闻而转看搜狐新闻」,跟「从此不看网络新闻」,我们很明白的知道差异在哪。

 

真糟糕!原来Web 2.0 服务是一种会玩腻的服务!

 

真糟糕!当所有网民都已成为我Web 2.0 网站用户,再来该怎么办?

 

如果把市场发展比喻成下棋,那么过去几年红透半边天的Web 2.0 概念网站,已经走入了残局阶段。网站经营者表面看似风光,心底下却打鼓。摆脱这些本质上的宿命,成为不得不然的工作。

 

令人意外的是,解决之道居然在于Web 1.0 。 (文:数位之墙



针对本文发表意见



上一篇:手机电视市场初探(三)终端制造商与内容提供者





■ 历史上的今天


第四代网络营销(中)RSS 阅读追踪 - 2006/12/24


阔别五年后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 2004/12/25


梦想一个「数字家俱」卖场 - 2003/12/28


游戏人生(四)网络游戏神奇的营销方式 - 2002/12/29


游戏人生(三)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 - 2002/12/22


关键的百分之十六(三)移动上网市场的重挫 - 2001/12/23


网络信息与服务开始有价 - 2000/12/24


如何评估一个网站的价值? - 1999/12/26






黄绍麟,原名黄彦达,1998年 4月创立数位之墙,以观察科技趋势为终身职。曾任台湾新浪网网站总监,台湾大哥大营销副理,3G威宝电信营销经理。业馀从事谘询工作,目前担任上海51.com董事长助理。










个人.家庭.数字化 - 数位之墙



欲引用本站图文,请先取得授权。本站保留一切权利 ?Copyright 2006,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webmaster@digitalwall.com

星期一, 12月 24th, 2007 数字管理 没有评论

手机电视市场初探(三)终端制造商与内容提供者

2007/12/02 - By 数位之墙 - 关键字/标签:竞标 手机 增值服务 3G 可视电话 移动上网 电信运营商 网络媒体 WAP Google Yahoo!


  

手机制造商的过往经验

 

手机制造商自2000年WAP 上网开始,到疯狂3G许可证竞标,到寄望彩信 彩信服务拉动照相手机销售,及搭配音乐下载服务的音乐手机,乃至3G手机上影音服务,几年下来有如搭云霄飞车般胆颤心惊。

 

因为全球手机市场早已在2000年开始显露出饱和迹象,手机制造商必须刺激消费者换机才能够维持成长。到底什么是卖点,过去的七年当中这台云霄飞车有如在雾中前行,所幸摸索的结果似乎还不错。

 

归结几个摸索出来的现象如下:

 

1)移动上网本身是个难以操作的概念,关键在于消费者会把电脑上网的经验拿来期待手机上网,而结果往往以失望收场。手机在操作上并不如电脑便利,而日本手机上网的成功,乃在于该国电脑普及率很低。

 

2)电信运营商希望新功能手机可搭配某种服务一起销售,电信运营商才能从中获利,而不是帮手机制造商卖手机的打手。然而事实证明,消费者购买照像手机的原因仅是因为它能照像,没什么人使用彩信 服务。

 

3)消费者取得内容的管道不虞匮乏。音乐手机虽然搭配电信运营商提供的下载服务在市场上大卖,但是多数消费者是自己从电脑传输音乐到手机里播放,而非向电信运营商下载。虽然过程麻烦,但是免费。

 

4)3G影音服务采用以IP为基础的影音串流以及可视电话,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并不好。让打电话的双方能互相看到彼此,虽然是非常简单的概念,但因为牵涉到隐私问题始终没有成为杀手应用。

 

◎电信运营商有可能被忽略

 

有了上述经验,手机制造商最终体认到了他们的本业是手机制造与销售,给消费者的东西最好是越简单越好。而手机电视,这个概念真是再简单也不过了。

 

只要摆脱过去3G在提供影音节目时那种四处荆棘的使用方法,消费者不用再去管电视节目是否从互联网上来,手机制造商也可以不必在意这种手机是否需要跟电信运营商的某种服务搭配。

 

事实上,在中国大陆已经有科技公司开发出一种芯片,置入手机后就能收看现有模拟讯号电视节目。也就是说,不用等待什么新规格新标准,搭载这个芯片的手机买回家,现在就可以收看无线四台的节目。

 

唯一的缺点可能在移动性及节目画质。现行模拟讯号节目并非设计给移动环境使用,而画质也比不上手机电视的数字高画质节目。然而如果是在手机的小屏幕上播放,这样的画质或许已经可以满足部分人。

 

而大部分情况下,手机电视可能是在静止环境下观看的。例如等公车等地铁,上班忙里偷闲等。类似这样的产品也说明一个事实,手机制造商可以不需要电信运营商的服务搭配,也能销售手机。

 

手机制造商现在唯一需要担心的,是当新标准的手机电视要开始销售的时候,节目在哪里?电信运营商会不会变成如上一篇文章所述的,变成内容集成者?如果不会,那么现在最好赶快跟内容供应商建立关系。

 

◎是否收费攸关行业结构

 

由于影片节目的制作成本较高,传统的电信增值服务供应商本身要进行内容制作是困难的。因此可想见手机电视节目的内容供应商很大一部分是传统电视台。

 

一个有趣的合作方法,是消费者购买能看手机电视的手机后,连带得到一组节目供应商提供的密码。手机开机后绑定这组密码,就能接收这个节目供应商的节目,而每月的收视费用就由电信运营商帐单代收。

 

这个模式是因为要收费的关系。如果手机电视的模式是收看免费,节目经营者靠广告收费的话,那组密码就可以免了,也不用电信运营商代收帐了。如此,电信运营商可能就被排除在手机电视这个行业之外了。

 

在手机电视这个服务上,电信运营商要赢回手机制造商的青睐,唯有说服节目供应商内容要收费,并让自己成为最大的节目集成者外加收费管道,才能在这波发展当中取得一席之地,否则可能被轻易抛弃。

 

除了传统电视台外,在移动上网的领域中影响力日增的网站经营者(例如Yahoo!或者Google等),是否有机会能来纷一杯羹?这些业者本身是没有节目制作能力的。然而,影音分享却也带来一线机会。

 

类似YouTube 之类的影音分享网站,原创的精彩节目也是不少的,虽然画质不见得好(毕竟很多是非专业人士制做),然而,以手机屏幕的大小来说,画质可能不是特别重要。

 

手机电视市场是个多方角逐的处女地,电信运营商,手机制造商,传统电视媒体,新兴网络媒体。未来的发展势必精彩可期,最终受惠的还是消费者,影声频息的传布也将达到史无前例的方便迅速。 (文:数位之墙


针对本文发表意见



上一篇:手机电视市场初探(二)电信运营商的微妙角色





■ 历史上的今天


无线宽带大未来(四)WiMax ,3G与4G - 2006/12/03


网络与书(上)网络出版的两难 - 2005/12/04


网络电话VoIP(二)搞清楚到底谁在养谁 - 2004/12/05


网络电话初试啼声 - 2003/12/07


游戏人生(一)我的游戏梦 - 2002/12/08


网络是一种主义,一种信仰,一种力量 - 2002/12/01


关键的百分之十六(一)科技营销的运作模式 - 2001/12/09


我在通讯行业的日子(下) - 2001/12/02


版权与介面将决定电子书的发展 - 2000/12/03


网络行业的垂直集成 - 1999/12/05


过去一年的反省回顾 - 1997/12/05


Internet:未成熟的媒体 - 1996/12/05






黄绍麟,原名黄彦达,1998年 4月创立数位之墙,以观察科技趋势为终身职。曾任台湾新浪网网站总监,台湾大哥大营销副理,3G威宝电信营销经理。业馀从事谘询工作,目前担任上海51.com董事长助理。










个人.家庭.数字化 - 数位之墙



欲引用本站图文,请先取得授权。本站保留一切权利 ?Copyright 2006,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webmaster@digitalwall.com

星期日, 12月 2nd, 2007 移动装置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