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27 - By 数位之墙 - 关键字/标签:电子商务 社区 Blog RSS MSN 交友 Web 2.0
◎实体社会中的阶层壁垒
既然Web 2.0 的核心是社区,其时代议题与社会学有关,我们不妨谈谈「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的概念。这个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两个阶层反映到Web 2.0 网站上,直接决定了网站的营利模式。
上述概念如果落实到工作性质上,则可将两者以「白领阶级」与「蓝领阶级」两种身分概分;如果落实到年纪上,则可以将两者以「非年轻人(特别指有工作者)」以及「年轻人(特别指学生)」概分。
或许这样的分法无法满足某些人士的挑剔,但请恕笔者不去讨论严格定义,毕竟过分的掉书袋于事无补,而且相信字面上的意义大家都懂,更因为这样的分类法在实际的观察中具体有用。
在现实社会里,蓝领阶级和白领阶级的交互性并不高,他们相互不在对方的交友圈子里。而年轻人则更常被当成特殊群体对待,成年人所担心的房贷车贷,并不是年轻人关心的话题,消费习性也有很大差异。
社会阶层直接决定了你交友的范围,有没有共通的话题成为关键因素,而话题又直接来自你日常所过的生活。这些习性成为摆脱不掉的标签,直接影响到你会在Web 2.0 网站上与哪些阶层的人激荡起共鸣。
简单的问:有没有任何类似MySpace 的社交网站,是聚集社会上每个阶层的人?进一步问:既然Web 2.0 最终极的目标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虚拟世界是否可能打破这种壁垒,建立起交流的可能?
◎社区,是一群性质相同的人聚在一起相互取暖
一个在某社交网站上开始写Blog的杂志编辑,今年刚过35岁,育有一子。在这个网站上不容易找到跟她一样年纪的人,使她非常的困惑。首页上经常出现的帅哥美女照片如此年轻,使她老感觉走错地方。
她也始终搞不懂她写的育儿日记到底是谁在看。这些访客是真的有兴趣,还是只是不小心路过?偶而有人发了请求过来想要把她加为好友,一看对方简介是个18岁小男生,她也几乎不知道要跟他聊甚么。
相信这是很多人的共通经验:误闯某个阶层的聚集地,喃喃自语一阵后离开。正因为这种特性,导致Web 2.0 网站的族群特性鲜明。正如同笔者在多年前所说:社区,是一群性质相同的人聚在一起相互取暖。
「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尽管不相互交流,但依然共存于同一个社会。对Web 2.0 网站经营者的挑战,就是如何聚集不同阶层的人,之后准确的导引将他们分开,形成各自的圈子,找到各自的归属。
然而这难度实在太高,更多的Web 2.0 网站经营者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选择了仅在某一个阶层做大做深,以至于深深的影响了其经营型态以及营利模式。笔者将两个不同阶层的网民社会特性说明于下图:
举例,类似联络家的人脉网站就是针对白领阶级。此类网站可以直接放弃跟用户收费的想法,因为白领阶级虽然较有钱,但一毛都不会花。付费能力跟付费意愿是两回事,幸好,这群人广告主比较感兴趣。
◎社会阶层影响营利模式
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朋友,笔者猜测你平日在家或在公司上网,而你很少有在网吧上网的经验。笔者更猜测你居住在大城市里,例如北京或台北。而你其实不明白,大城市以外的人是怎么使用互联网的。
正是因为社会阶层的思考惯性,制造出一个市场空缺。让我们看看台湾地区的Alexa 网站排名,会很意外发现有个为ek21.com的网站叫做「寻梦园」,在排名上打败许多你所熟知的网站。
这个网站提供网络聊天室,语音聊天,个人网页,个人小屋及头像(即所谓Avatar服务),能赚钱的服务一样没少。再仔细看看上面活跃的用户,都是一群你不熟悉的人,侍者,司机,打工妹,中南部乡亲。
在Web 2.0 创业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之际,这间公司已经静悄悄的赚钱了 N年。他的收入来源很简单,就是对用户直接收费。当然,不付费的人一定占大多数,但是付费的比例足以让他存活甚至大赚。
很难想像?正因你是一毛不拔的白领,所以很难理解下层社会的付费习惯。这群人是冲动消费的,赚这群人的钱要三块钱五块钱的赚,只要服务够让人动心即可薄利多销。虽然,广告主对这群人不感兴趣。
下层社会是人数可观的阶层,在中国大陆市场情况更是如此。而下层社会的存在更直接造就了营利可观的巨大互联网公司,例如腾讯。这间公司拥有四亿多个用户名数,营利来源大部分来自跟用户收费。
◎下层社会的消费习性
若你经营的Web 2.0 网站上大部分用户是「下层社会」的人(例如学生/年轻人),而你使尽吃奶力气想从广告获利,那笔者只能说,你遗失掉了一大块收入,而你自己并不知道:跟用户收费的收入。
能够跟用户直接收费的服务有哪些?腾讯及寻梦园已经玩一遍给你看了。收费的重点在于虚拟服务,而绝非透过电子商务销售实体物品,那是违反Web 2.0 天性的赚钱方法。Web 2.0 要赚的是人际互动的钱。
你想知道你所不熟悉的另一个阶层的人在做什么吗?玩玩网络游戏吧!笔者有幸在几年前玩过风靡一时的游戏「传奇」,结识了我一辈子都不会有机会认识的卡车司机,槟榔西施,家庭主妇,黑帮大哥。
这些人很多没有电子邮件用户名,上网地点在网吧,不知道孤狗是什么,从不用 MSN。最爱的网络活动是游戏与聊天。套一句台湾流行的话,这是台客与台妹的市场,是一个你无法想像的市场。
在中国大陆的市场也是一样的。最广大的用户群体是年轻人,学生,是民工,是二线城市的居民。这些人上网的地点是网吧,而网吧里有游戏有电影有机会跟帅哥美女网络聊天,每小时只要一块钱人民币。
在娱乐资源匮乏的二线城市,这是他们唯一消费得起的文化娱乐活动。任何Web 2.0 网站只要占住这个广大的下层社会就发了。尽管工资水平不高,这些人对网络服务的付费冲动以及付钱的速度奇快无比。
◎打破菁英阶层的藩篱
Web 2.0 的创业家们所能创造出来的社区型态,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其所存在的社会阶层所决定。大部分人无法去做另外一个社会阶层的生意。他们无想像,就算想到了也做不好,因为那不是他们的生活。
然而,许多 2.0创业家把自己关在更小的圈子。笔者曾跟某网络公司创业者说:(贵公司)继续维持这种精英份子的氛围是有害的,要不要试著做一个被部落圈唾骂,然后在大众市场广受欢迎的产品出来?
相较于美国上亿的网络人口,一个网络书签只要有 100个人「推」「顶」,就可以站上美国知名网络书签del.icio.us 的首页。这是「假民主」,只是菁英份子在自己的圈圈里玩儿。
RSS ,Tag ,Trackback ,Wiki,Widget,这些上层社会中的菁英阶级创造出来的玩意,真是他妈的见鬼了。笔者四年前接触Web 2.0 技术文件,就觉得这些东西应该送进坟墓里去,一般人实在太难理解了。
而这些玩意儿在使用上的困难程度,虽然不是制造虚拟社会群体间围墙的凶手,却是加大加高那堵围墙的推手。这些工具所圈起来的是更菁英更小的圈子,而普罗大众是从来就搞不懂的。
无法拥抱大众阶层的东西,营利多少会受到限制。这些技术还非常原始,不管「上层社会」或「下层社会」的网民,接受程度非常有限。让Web 2.0 更容易使用些,把这些东西藏起来或包装成易开罐吧?
■ 历史上的今天 |
■ 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MP )初探 - 2005/05/29
■ 以「参与电视」取代「互动电视」 - 2005/05/22
■ 你愿意放弃多少自由? - 2004/05/23
■ 门户网站不负责任?谈在线冲印事件的冲击 - 2003/05/25
■ 传统媒体中箭的部位不大,但是很痛 - 2002/05/26
■ 无根的一代 - 2001/05/27
■ 一个人,守著一面墙 - 2001/05/20
■ 网络股下跌之后 - 2000/05/28
■ 互联网的商业化 - 2000/05/21
■ ISP定位模糊 - 1997/05/20
![]() | 黄彦达,1998年 4月创立数位之墙,以观察科技趋势为终身职。曾任台湾新浪网网站总监,台湾大哥大营销副理,3G威宝电信营销经理。现为跨国谘询公司格理行业专家团 Top 20%专家,从事互联网与电信行业谘询工作,目前定居上海。 |
个人.家庭.数字化 - 数位之墙 |
欲引用本站图文,请先取得授权。本站保留一切权利 ©Copyright 2006,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webmaster@digitalwall.com
2007/05/20 - By 数位之墙 - 关键字/标签:搜索引擎 Blog Web 2.0
◎Web 2.0 与媒体无关,也不是内容出版的生意
早期从发展Blog发家的Web 2.0 经营者,以及晚近加入此一市场的新兴业者,分别对Web 2.0 的精神有著不同迷思,前者是仍然陷入1.0 的泥淖中,后者则是强调用户参与跟分享过了头。
首先,Web 2.0 不是媒体,然而很多Blog网站经营者仍然在做「内容出版」(Content Publishing)的生意。传统新闻网站靠编辑来做出版,现在则是把内容供应的任务丢给众多写Blog的人。
举例:博客中国可以说是中国Blog的先行者,但是经营多年还是离不开「找人来写专栏」的模式。用户在上面所进行的行为,就是内容浏览,网站依然是以「内容」为核心的呈现型态,与1.0 没甚么差距。
Web 2.0 不就是由用户参与提供内容的草根媒体吗?怎么说跟内容无关?笔者感觉:1.0 的内容是「以内容浏览为目的」,而Web 2.0 的内容则是「以关系建立为目的」,内容只是用来建立关系的工具罢了。
简言之,1.0 时代的商品是「信息」,所有发展都围绕在「如何处理信息爆炸」,不论新闻网站还是搜索引擎。而Web 2.0 时代的商品则是「关系」,议题是「如何处理关系不足」及「如何处理关系爆炸」。
更简单说,Web 2.0 的商品只有一个,就是「人」。1.0 时代,我们需要内容专家来帮我的经营早期的网络公司;Web 2.0 时代,我们需要的则是社会学家,指引我们如何引导人们在虚拟社会中互动。
◎任何人,都有「被发现」的需求
1999年,笔者任职的网络公司找来图书馆系毕业的人,专司搜索引擎分类;找来报纸杂志的编辑,专司内容频道;由于那个时代完全专注在信息处理的议题上,所以我们需要这样的专才。
Web 2.0 时代,网站服务的终极目标,将会围绕在「如何展现一个人」这件事情上。谈到人,我们无可避免要谈到人的需求。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人的需求有五个层级,由基本到高阶分别是:
1)生理的需求;2)安全的需求;3)被接纳的需求,或爱与归属的需求;4)自尊的需求;5)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前两者笔者将之简单的称为「存在的需求」,而后两者笔者称为「社交的需求」。
将上述层级转换到互联网,会发现Blog甚至网络相簿等服务,仅满足存在的需求。换言之,网民书写Blog及上传相片的行为,不应该被视为「个人出版」,而应被视为「嘿!我在这里!」的一种宣告。
网民需要在网络上有个地方宣告自己的存在,那里是她的家,是心灵的港湾,是休憩的地方。那个地方要能安全的存放她所有的一切,她在上面的一切痕迹,包含相簿,日记,留言,都是存在的证明。
问题来了,绝大部份写Blog的人在网络上都是孤独的存在著。他们的 Blog少有人光顾,每个月拜访者仅数人。一个不断发出「嘿!我在这里!」讯息的人,在长久没被发现的情况下,注定要孤独的老去。
◎Web 2.0 下一阶段:关系的建立与管理
许多Blog服务经营者已经发现此类问题,开始朝向下个阶段演进:即「社交的需求」。每个人都期待被发现与被接纳,你如何导引人们互相认识?搭讪是需要理由的,而所有的内容都可能成为搭讪的理由。
在美国有 MyBlogLog之类的服务,让写Blog的人可以看到有谁来过我的Blog。而中国的Blog服务经营者,则乾脆将其他人的来访记录变成 Blog基本功能,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谁来过我的Blog。
这已经与「个人媒体」无关,而是我们有意识的在导引著人与人间的关系建立。你看到有人来访于是你回访她的Blog,关系建立的第一步于焉开始。好的Blog服务经营者,应该做到透过各种手段让关系发生。
有的Blog服务经营者,透过内容推荐的方式将好的Blog文章推送到首页,或者透过编辑推荐,或者透过其他读者「顶」「推」。然而这除了跟1.0 时代「内容出版」没两样外,也不过是创造出5%的明星罢了。
「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被自然的关注」,是Blog服务经营者的责任,也是类似日本Mixi及中国51.com成其大的原因。经营者很早就体悟Blog 跟内容出版无关。Blog仅是存在的基础,必须在此之上完成社交工作。
而新浪博客的「生产明星」工作,仅是创造少数明星及满足大众凑热闹心态。绝大部分在上面开博的个人很少被理会,Blog乏人问津。明星仅是创造内容及流量的工具,这不是Web 2.0 ,而是1.0 内容网站。
◎「为了分享而分享」,从来不存在
套用马斯洛的理论看起来很玄,但是这样的架构却能用来检视不同类型的Web 2.0 网站,而看出未来发展潜力。简言之,这几个层次的需求必须一层层满足,无法抄快捷方式。抄快捷方式者注定要在发展上遇到瓶颈。
目前有很多Web 2.0 网站设计之初就想到要搭建一个架构让用户上来「分享」。分享的内容则从书签,新闻,艺文活动讯息,美食评鉴到折扣信息等不一而足。然而,分享者却总是很少。
这些经营者可能没想过,分享并不是自然会发生的行为。人,一定是先考虑完自己,才会考虑别人。因此网站的初期功能一定是先满足了自己「存在的需求」,为己所用,接下来才考虑分享给别人的问题。
以社会性书签网站(Social Bookmark ,例如美国del.icio.us )为例,首先考虑网络书签功能是否满足个人整理信息的工具性需求,接下来才有分享给别人的需求。最后,透过适度导引让人们进行互动。
网络书签并非让众人鼓噪把一则网址推上首页的闹市,而是人与人建立关系的工具。用户收集的书签以及对书签所下的 Tag,是「对自己的描述」,重点不在内容,而是透过那些内容,他们表明了他们是谁。
当对「人」的描述完成后,要让他们建立关系就不难了。Web 2.0 网站经营者可用Tag 为核心,Data Mining 为手段,做到让性质相同/相异的人有更多认识机会。以此观之,网络书签尚未进入下一阶段。
◎搜索引擎的下个阶段议题
上面提到的经营方式,都在描述如何处理「关系不足」的问题。然而,另一个问题在Web 2.0 时代也更加凸显,即「关系爆炸」的问题。当你加入的Web 2.0 网站多了,关系链的管理将十分棘手。
笔者曾说过在Web 2.0 时代,人与人联系的成本将趋于更低。然而,众多的Web 2.0 网站在引入关系鍊的概念后,却导致要精确的找到某一种人甚至某一个人,变成成本很高的行为。
例如,在美国想找一个人,你可能得逛逛MySpace ,或者Orkut ,或者Facebook,接下来还有成千上百个Web 2.0 网站。就算不是精确的找出一个人而是某一种人(例如:明朝历史爱好者)也是困难的事情。
这是新时代的搜索引擎所应当要处理的问题:关系链的搜索。1.0 时代我们看见了信息爆炸时,取得精确信息的高成本,而搜索引擎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关系爆炸,成为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一篇:从电子商务夥伴计画(Affiliate Program )看长尾理论
■ 历史上的今天 |
■ 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MP )初探 - 2005/05/29
■ 以「参与电视」取代「互动电视」 - 2005/05/22
■ 你愿意放弃多少自由? - 2004/05/23
■ 门户网站不负责任?谈在线冲印事件的冲击 - 2003/05/25
■ 传统媒体中箭的部位不大,但是很痛 - 2002/05/26
■ 无根的一代 - 2001/05/27
■ 一个人,守著一面墙 - 2001/05/20
■ 网络股下跌之后 - 2000/05/28
■ 互联网的商业化 - 2000/05/21
■ ISP定位模糊 - 1997/05/20
![]() | 黄彦达,1998年 4月创立数位之墙,以观察科技趋势为终身职。曾任台湾新浪网网站总监,台湾大哥大营销副理,3G威宝电信营销经理。现为跨国谘询公司格理行业专家团 Top 20%专家,从事互联网与电信行业谘询工作,目前定居上海。 |
个人.家庭.数字化 - 数位之墙 |
欲引用本站图文,请先取得授权。本站保留一切权利 ©Copyright 2006,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webmaster@digitalwa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