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数位之墙

归档 - 03月, 2007

数位之墙十周年:一个中年的挥泪之别

2007/03/25 - By 数位之墙 - 关键字/标签:Blog RSS MSN Yahoo! Web 2.0


  

◎前中年症候群?

 

「你这叫前中年症候群。」朋友听完我最近的苦恼后,简单的下了结论。「嗄?你的意思是后面还有个中年危机在等我?」这是我的第一个反应。朋友哈哈大笑,然后说:「我没想到你也遇到到同样问题。」

 

我没想过35岁以后遭遇到的情况居然是这个样子。现在看起来,我在 2005年写下的《35岁男人应该做的事》这篇文章,彷佛是预见自己逐渐消逝的青春,而事先对未来的自己所做出的信心喊话。

 

这件事情从2006年六月,我参加詹宏志先生主谈的一场Web 2.0 座谈会,看见老前辈眼光仍然闪烁著对互联网的热情开始,一直到2006 年年底,接触到充满热情的新兴网络作家Mr.6刘威麟为止。

 

我和詹老师的结识,要从他1996年创办PC Home 杂志开始说起。当时他以一个非电脑行业的从业人员,出版电脑杂志并获得不可思议的订户数量,眼光与手法都令人大开眼界。

 

那时我在马祖当兵等退伍,每个月阅读的书籍重达十公斤。PC Home 对我来说太浅,但是詹老师的「趋势报告」,「城市人」,「创意人」三本经典书籍则是被我画线贴标签加备注读了好多遍。

 

詹老师是我的人生标竿,我也从此走上趋势观察的不归路。因为算准了他接到我远从马祖寄的信一定会回,所以就斗胆提笔(纸和笔,96 年马祖还没有网吧)。他的纸笔回信我视为珍宝,到现在还保留著。

 

◎「世代之眼」的失去

 

退伍后,我将全部热情倾注在刚诞生的互联网商业环境,詹老师也全力探索这个新诞生的领域,推动许多事业。而这样一个自己崇拜的对象,在公开场合上说他经常阅读数位之墙,让我非常高兴。

 

听过詹老师演讲的人大多都有印象,他对互联网的态度一直都是个谦卑的学习者。他吸收很多信息,并用自己的方法去尝试,去探索。很多看法并不是他第一个提出来,但是他经常第一个做别人没做的事。

 

他曾提过「世代之眼」的说法,说每个世代的年轻人都有独特眼光,能看见上个世代的人所看不见的;对年轻人来说有如直觉的事,上个世代的人可能很难理解。互联网就是如此,所以创业者大半年轻。

 

年轻的我在互联网世界里悠游,快乐而大胆的作趋势预测,毫无顾虑负担的发梦,一晃眼过去十年,而没想到上天赐给我的这双「世代之眼」即将告终。网络十年,一个世代已然过去了。

 

有没有想过,新一代网站MySpace 为什么不是Yahoo!或其他知名网络公司发明出来的?因为第一代的创业者已经失去了那双眼睛,然而失去也是迟早的事,重点是忘记向更年轻的人学习。

 

◎遇见年少时的自己

 

我很少看其他作家对互联网的评论,是希望保持自己看法是「原汁原味」不受他人影响。既然号称趋势预测,讲出来的东西就要超前别人。十年来成功多少次我不知道,但我拿这个要求自己。

 

然而我居然不知不觉的落后了。首先在2004年错过了Blog的发展,接下来错过了Web 2.0 。所谓的错过并不是说我现在对这些事情没看法,而是说我居然不是这些事情的领先者,对此我耿耿于怀。

 

在Web 2.0 这件事情上我是个艰苦的学习者。努力的爬知名Blogger 的Blog,看看他们又放了什么新的小玩意在自己的Blog上,努力的读技术文件,实做Widget在自己网站上,在过程中体会什么是Web 2.0 。

 

某个偶然的机会,我逛到了Mr.6的个人网站(http://www.mr6.cc/)。这个人年轻,热情,爱作梦,文笔好,创意多,虽然有时候让人觉得执行经验不足。我大吃一惊,想起十年前的自己也是如此。

 

我,老了。。。

 

有好几个月的时间我陷入非常混乱的状态。我是谁?我为什么落后?我的热情与想像为什么不再像从前?我好像获得某些能力的同时也失去了某些?我该怎么看待这个人?十年前的詹老师究竟是怎么看我?

 

◎世代交替的时间

 

2007年农历新年,我申请台湾知名Blog联播站Palacan 的联播。由于对RSS 联播的运作不甚熟悉,我与站长间有了几次邮件往来询问技术问题。信尾,我加上了「我还是个新手,请多包涵。」这句话。

 

我好像明白了詹老师的心情,以及他始终谦卑的原因。尽管Palacan 站长称我为大老,面对「世代之眼」我们真心认为自己是新手。这不是故作姿态,而是认清自己的社会定位,以及因之该做什么事的豁然。

 

世代交替的时间到了。

 

十年前的我是个梦想家,可以不管执行层面上的问题而大胆的对网络世界发想创意。年过35岁以后,体力与创意力都急速的在下降,但十年下来累积的本领则是在企业里运筹帷幄的执行能力。

 

朋友说,我们已经从「年轻有热情的人」,转变成「长智能有经验的人」。社会推著我们进入下一个阶段,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长大的小朋友就该离开游戏场地,去寻找更合适的场地才对。

 

我终于明白自己何以不舒服。我原先的游戏场地里突然来了新的小朋友,刚开始觉得很讨厌,后来又发现他们居然玩得比我还好。站起来一看,原来我的身高早就超过游戏场的规定,其实该离开的人是我。

 

因此我该向上移动了,微笑的看著更年轻的人在原来的场地里兴高采烈的玩。而我该学习詹先生,多听多看,有机会就玩更大的。领兵打仗,听懂年轻人的话,帮他们准备弹药粮草,这些事情是能做的。

 

◎敬快意的十年

 

数位之墙十周年纪念文章一共五篇,在此告终。我将以36岁之龄迈向人生下一个阶段。回首过去十年,泪水汗水外加充分燃烧的热情,唯一找不到的就是「遗憾」。这样的人生,老天爷真是对我太厚爱了。

 

敬我过去快意的十年,乾杯!

 


 

数位之墙 黄彦达 2007年 2月25日于台北家中

 



 

后记:这篇文章写到「这样的人生,老天爷真是对我太厚爱了。」时,朋友在MSN 上告诉我说他孩子哭了,要先离线去照顾一下。我MSN 回答他:码的,我也哭了。人类是不是年纪越大泪腺越发达啊? (文:数位之墙


针对本文发表意见



上一篇:数位之墙十周年:一个教士的传道之志





■ 历史上的今天


中国互联网大预言(五)搜索引擎重质量 - 2006/03/26


媒体,社区,Blog(四)产销关系 - 2005/03/27


媒体,社区,Blog(三)解构Blog - 2005/03/20


电子商务进入品牌操作阶段 - 2004/03/28


停止「网络营销」(下)有路没有通 - 2004/03/21


3G来了(三)短信,电子邮件,与多媒体短信 - 2003/03/23


网络通讯市场的价格破坏 - 2002/03/24


经营B2C电子商务的无形成本 - 2001/03/25


百货公司与专卖店(一) - 2000/03/26







find out more about the GLG Scholars program 黄彦达,1998年 4月创立数位之墙,以观察科技趋势为终身职。曾任台湾新浪网网站总监,台湾大哥大营销副理,3G威宝电信营销经理。现为跨国谘询公司格理行业专家团 Top 20%专家,从事互联网与电信行业谘询工作,目前定居上海。










个人.家庭.数字化 - 数位之墙



欲引用本站图文,请先取得授权。本站保留一切权利 ©Copyright 2006,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webmaster@digitalwall.com

星期日, 03月 25th, 2007 数字管理 1条评论

数位之墙十周年:一个教士的传道之志

2007/03/18 - By 数位之墙 - 关键字/标签:3C 移动上网 科技营销 数字家庭


  

◎互联网之泪

 

年轻的朋友们,是否有面对互联网流泪的经验?在我认识的人里面,老战友兼台湾资深部落客工头坚是一个。我们认识的时候他才30岁。几个年轻人,敏感的察觉到互联网将带来的革命力量。

 

因为十年前我们一脚踩在过去的封闭世界里,一脚踩在即将被解放的互联网世界里。空气里嗅得到泥土的芬芳味道,以及在土壤里蠢动,有些急欲钻出头来的事物,让我们兴奋莫名。

 

这与当年媒体大量报导「互联网充满商机」之类的东西并不相同,因为让我们流泪的其实不是钱的味道,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意义远超于此。我在1999年的时候写下了这样的话:

 

「我真的在网络上看见大同世界有被实现的机会,所以愿意用一生投入,无怨无悔」

 

当世界跨入公元2000年的时候,并没有发生可怕的千禧虫灾难。而跨年的那一刻我其实是盯著互联网看的,生怕这虚拟行业在瞬间化为乌有。所有的心情,我写在《公元两千年,我在网络上》这篇文章里。

 

「传教士所背负的使命就是把某一种信仰带入人群。因为梦想著有一天人们真的能体会到,只要分享就会得到更多。

 

因为梦想著有一天透过网络人们可以增进对彼此的了解,促进全球性的大和解以及更多的跨国合作。

 

因为梦想著有一天全世界的人都将以地球人自居而真正形成一个地球村,公元两千年,我仍然要在网络上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行业灭绝,至今只剩独大公司

 

然而,同样是革命,我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因为我相信人类是经济的动物,没有什么东西是不需要获利模式而可以一直免费下去的。探寻互联网可能的商业模式,变成数位之墙最感兴趣的工作。

 

从1999年到2000年,台湾有大量的网络公司冒出来。几乎每周都有一两个记者会召开,宣布推出新网站,回想起来,那是一个全岛规模的热闹Party 。我们疯狂的在各式聚会里互相认识,讨论创业的可能性。

 

当时规模最大的网络人聚会活动,要算是由业界大姊头张育璟所举办的Salon ,每次聚会都是百人以上规模。工头坚等革命份子轮流上台发表革命言论。印象之深,到现在我还能记得当时每场活动的场景。

 

然而,革命党人被一网打尽的日子似乎近了。时间推移到2000年初,互联网行业如日中天,NASDAQ股价持续在高点。台湾的业界从业人员之间却感觉到一股骚动的气氛,很怪的感觉,说不上来。

 

首先是居然有业界好友辞去网络公司的工作,到美国念书。熟悉的人渐次离开,回到传统行业,参加Salon 的人数持续减少当中。其实我们大部分的人心里明白,这个短暂的热闹Party 即将要结束了。

 

2000年四月美国网络股灾,网络公司股价一泻千里,投资人资金持续撤出,大量网络公司关门。我最后参加的一次Salon 规模仅剩六人,只能用「大灭绝」来形容当时的惨烈。一个行业,在台湾硬生生消失。

 

◎读者群先后散去

 

2000年 4月以及11月,我分别写下《互联网的探险者之歌》及《达康的冬天》两篇文章,前者对资金撤出的情况纾发感触,后者则指出回归传统行业的网络人,对传统行业及整体网络环境提升大有助益。

 

我没有放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试图鼓舞人心的想法。2001年年初写下《屈膝,是跳跃的前兆 -2001年的期待》一文,认为「网络的发展不但没有倒退,反而还加速的前进当中」并期待2002年会有所突破。

 

这些文章在当时受到一定程度的共鸣,即便是因为十分疲累而在2001 年 5月写下的《一个人,守著一面墙》文内透露著想把数位之墙关掉的想法,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

 

为什么说想要关掉数位之墙?当年与数位之墙先后出现的许多个人媒体,例如邱元平主持的「一周网事」,以及曾经知名一时的「数字观察者」等,都已经先后关闭。

 

原因也很简单,大环境很低迷,有关互联网的新闻尽是坏消息,不知道从何评论起,总不能天天写裁员关门的评论。还有,因为作者自己也回归传统行业,要不然就是发现读者不见了。

 

由于这种讨论互联网行业发展的个人媒体,读者大部分都是圈子内的人士,因此当圈子已经散去的时候,读者群就不见了。数位之墙在那段时间也受到很大冲击,曾经有一度我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为那美好的十年乾杯

 

2001年底我写下《互联网是爱,分享,与融合》,2002年先后写下《互联网抬头挺胸的2002年》及《网络是一种主义,一种信仰,一种力量》,自不量力的把传教士的工作继续往身上揽。

 

读者对这些文章的回应也很热烈,但是我却感觉到回应的数量日渐在减少当中。我知道自己的工作必须要做点改变了,写作方向从「探索」改变成了「传承与教育」。

 

我希望过去整个社会花了那么多钱累积起来的经验,不要随著网络泡沫化而消失,能够传承并普及,因此将目标读者重新定位成比较一般的大众而不是行业活跃人士,写作的方向则重新定位成「科技营销」。

 

由于在传统电信行业的工作经历,让我能写出更多与移动上网3C产品销售,甚至数字家庭市场等文章。我看到的是互联网行业的扩大而非消失,因此在2004年初写下《互联网站起来了,从四面八方》。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人来信回应。我在兴奋自己看到了全新的互联网行业样貌时,同时间不禁打了个寒颤:以前那些热烈回应的人到哪里去了,莫非,只剩下我一个人还在作梦?

 

2007年年初在台北公馆与好友晚餐,离去时经过当年聚会的场所,很多画面及面孔飘过脑海,一时间百感交集。安静的街道,准备打烊的餐馆。只剩我一个人在门口,心里默念著,为那美好的十年乾杯。

 

后记:撰写本文时,听著女友在线传来她亲自弹奏的钢琴曲音乐档,优美的乐声让我红了眼眶,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想抱著工头坚痛哭。真是一个莫名奇妙的2007年农历新年。 (文:数位之墙


针对本文发表意见



上一篇:数位之墙十周年:一个青年的炼心之地
下一篇:数位之墙十周年:一个中年的挥泪之别





■ 历史上的今天


中国互联网大预言(四)招聘教育与游戏 - 2006/03/19


中国互联网大预言(三)网上新闻与Blog - 2006/03/12


媒体,社区,Blog(二)媒体大梦 - 2005/03/13


停止「网络营销」(中)有刺激没反应 - 2004/03/14


3G来了(二)3G最大的应用不是互联网 - 2003/03/16


门户网站的最后一条路 - 交易市集 - 2002/03/17


对于在线学习市场的本质思考 - 2002/03/10


网络社区实作现场(二)品牌经营导向的网络社区实作 - 2001/03/18


网络社区实作现场(一)社区网站之死 - 2001/03/11


细说网络书店 - 2000/03/12







find out more about the GLG Scholars program 黄彦达,1998年 4月创立数位之墙,以观察科技趋势为终身职。曾任台湾新浪网网站总监,台湾大哥大营销副理,3G威宝电信营销经理。现为跨国谘询公司格理行业专家团 Top 20%专家,从事互联网与电信行业谘询工作,目前定居上海。










个人.家庭.数字化 - 数位之墙



欲引用本站图文,请先取得授权。本站保留一切权利 ©Copyright 2006,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webmaster@digitalwall.com

星期日, 03月 18th, 2007 数字管理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