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29 - By 数位之墙黄芳宇 - 关键字/标签:MP3 P2P 笔记本电脑 3C 手机 数码相机 3G 品牌 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 Portable Media Player
◎PMP ,行家昂贵的玩具继iPOD之类的MP3 音乐随身听在全球大卖之后,不少厂商又开始推动下一波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ortable Media Player,简称PMP ) 。此类产品甫一推出就获得消费者的正面好评,某些品牌还卖到脱销。
PMP 既然号称媒体播放器,它与MP3 随身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可存放与播放照片和影片。当然,影片档案大小动辄几GB,目前的PMP 大多选择容量较大的硬盘当储存媒介,因此PMP 的体积就显得十分臃肿。
为什么不用光储存媒介?如果PMP 主要是用于「播放」,那么以小尺寸DVD 当作媒介并无不可。关键在于,如果这东西能直接与电脑相连,用光盘似乎很怪。把影片档案从电脑直接复制到PMP 不就得了?
这种被笔者戏称为「便当盒」的新产品,要价可不便宜,从台币万元到两万元都有。售价高低约略跟下列元素有关:内建硬盘容量的大小,是否可外插记忆卡,LCD 屏幕的大小与精细度,以及品牌等。
令人惊讶的是,大部分的PMP 拥有优异的LCD 显示屏幕,不论是相片与影片的品质都十分细腻。更令人惊奇的是,其电力可以连续播放影片长达五小时,足以看完两部电影。
有谁会想要带著这样的装备到处可以看电影?熟悉数位之墙的朋友必然能指出,这批人是标准的早期采用者。笔者访谈了不少店家,也印证了这群人主要是旅行者与摄影玩家(拿来当数字相片储存器)。
◎想要随身看影片的困难
事实上,随身DVD 播放器远在PMP 之前就已是3C卖场(或机场免税店)的常客,可见得出了家门还想欣赏影片的需求存在。笔者多前还曾为了在飞机上看VCD 而带笔记本电脑去旅行,还遇上电力不足的窘境。
然而,要把影片弄成正确的格式放到PMP 里面却不是简单的事情。首先可能得大约了解一下这台PMP 支持什么影片压缩格式,字幕格式,音效格式,否则可能会发生有影无声,或者有画面无字幕的情况。
其次,影片来源大体上不脱从DVD 转档而来。或许电脑玩家能从网络上找到免费软件,安装后将有防拷机制的DVD 影片抓取到电脑,另外压缩处理成PMP 可接受的格式。但是对一般人来说这谈何容易?
此外,你我心知肚明,正如同MP3 随身听在许多时候都是拿来听非法取得的音乐,PMP 不也是摆明了可以看非法的影片。网络玩家到任何一个P2P 交换网络上,要找到其他网友已经转档好的影片绝非难事。
不过,一般普罗大众其实不知到要去哪里抓影片档案。如果乖乖的去买或者租DVD ,想要把DVD 影片弄到硬盘里去还真是颇为棘手,此外使用软件破解DVD 的防拷机制,这样的行为是否违法?
◎替代性产品的机会?
事实上,众多随身装置正逐渐被手机集成,至少手机与数码相机的整合就是朝向如此方向进行。手机内建数码相机的像素越来越高,也开始可以插记忆卡,这种集成几乎是档不住。
目前数码相机还可以在像素上领先手机,等到像素不再是问题的时候(例如内建500 万像素的手机只要一万元台币),数码相机与手机的集成就完成了,此时独立的数码相机仅能朝特殊化的用途发展。
除了与相机的集成,下一波更加明显的是手机与MP3 随身听的集成。消费者现在买手机除了指名要有高像素的相机外,最常被提及的就是要能播放MP3 音乐。很快的,手机会把MP3 Player集成起来。
3G来临,手机看影片很快就会变成手机的基本功能。手机厂商目前还不能解决的,是如何在小巧的体积内塞入一台40GB的硬盘?看起来在储存技术尚未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PMP 还可以领风骚一段时间。
不过,PMP 尚有一项很大的优势,即在于其较大的LCD 屏幕。虽然说是随身装置,但是看影片嘛,屏幕可不能太小。目前以手机看影片就有这个问题,就看手机厂商怎么在使用介面上做突破了。
PMP 现阶段虽然热卖,但是过不久应该会陷入销售瓶颈,看购买者的属性以及用途就知道了。朝向更轻巧的体积以及平易的价格发展会是关键。不过可预期的是,相较于手机,这将会是一个特殊用途的装置。 (文:黄芳宇)
上一篇:以「参与电视」取代「互动电视」
下一篇:当数字变成时尚
■ 历史上的今天 |
■ 你愿意放弃多少自由? - 2004/05/23
■ 门户网站不负责任?谈在线冲印事件的冲击 - 2003/05/25
■ 传统媒体中箭的部位不大,但是很痛 - 2002/05/26
■ 无根的一代 - 2001/05/27
■ 一个人,守著一面墙 - 2001/05/20
■ 网络股下跌之后 - 2000/05/28
■ 互联网的商业化 - 2000/05/21
■ ISP定位模糊 - 1997/05/20
黄芳宇,数位之墙总编,资深电信/互联网/科技行业工作者。本文著作权为数位之墙所有,欢迎传阅。如欲用于商业用途请先来信取得授权,数位之墙保留一切权利。
因为梦想,数位之墙于1998年 4月诞生,以独立站点的型态营运。希望能发挥微薄的力量,让人们对于科技营销议题有更多面向的思考。
个人.家庭.数字化 - 数位之墙 |
欲引用本站图文,请先取得授权。本站保留一切权利 ©Copyright 2006,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webmaster@digitalwall.com
2005/05/22 - By 数位之墙黄芳宇 - 关键字/标签:ADSL MOD 电信业 ISP 数字家庭 互动电视
◎强迫我互动的互动电视上个月份因为家中使用的 ISP大力促销,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我申请了这个被称为「数字家庭中心」的服务。反正在推广期间不收月租费,万一不用也无妨。
这个在大陆被称为IPTV,而在台湾被称为MOD 或者DFC 之类的服务,是透过家中的ADSL线路,将互动电视节目传送到机上盒之后再传到电视机上。当然,互动电视的节目透过有线电视系统也可以提供。
随著服务而来的是两支大型遥控器,上面的按钮密密麻麻。除了数字键与音量键之外,还有作用不明的红黄蓝绿以及ABCD和上下左右共12 个按钮,外加40多个各式节目快捷钮。一时间竟找不到电源纽。
花了半小时学习如何与遥控器相处,却还是经常搞不清楚他的选台逻辑。一下子画面提示我按下蓝色钮,一下子要案 A键,而习惯在电脑前使用浏览器的我,却老是想按那个上下左右纽。
对科技产品向来十分陌生的父亲只问了两个问题:「为什么不能跟电视一样按下去马上换台?」「节目怎么那么少?」我无法跟他解释技术与行业问题,最后竟然说:「反正这东西目前不要钱,加减用啦」。
◎问题是我得到了什么?
人类之所以愿意通过重重险阻,克服无数困难,就是为了到达上帝许诺之地。如果隐藏在超过50个按钮的遥控器背后,有著让人兴奋的娱乐体验,那么这一切都会值得。但,目前的情况是?
目前由电信业者所提供的此类互动电视服务,仅提供少数的免费频道可以观赏,内容又大多是老旧的影片,稍微有一点新鲜的影片,动不动就要多收个几十元。
从操作方式到收费逻辑,这些都与目前有线电视的收视习惯大相违背。或许经营者会喊出诸如「这种服务不是为了取代有线电视,而是各有其市场」之类的宣示,然而却不能防止消费者进行这样的比较。
以我而言,原本是打算如果这个服务不错,就退掉有线电视,因为一个家庭里不需要有两种电视来源,更没必要在客厅桌上摆好几个遥控器。互动电视必须要提供的,其实应该是「有线电视Plus」服务。
有线电视该有的,你不能没有。你多出来的部分,我愿意多付点钱。如此,我就会退掉有线电视。问题是要取代有线电视又谈何容易?下图正显示了这样的困难。
◎不要为了互动而互动
发展互动电视的人始终无法摆脱一个迷思,即认为人应该以更复杂的方式与电视互动。然而过于繁杂的互动方式可能很难学习,于是退而求其次发展出On Demand 服务。节目随选就来,这是很低度的互动。
然而大家却忘了,电视节目的最大特性就是「共赏」。这并不是指全家人一起在客厅看节目,而是指跟你看同一个节目的人其实很多。媒体的本质,在于塑造这种共通的社会体验。
于是你上班或上课的时候,跟同事同学客户之间就有了共通的话题,这就是媒体。目前此类的互动电视节目,从电脑的角度延伸出发,往往把观众当成了「Individual」,忘了后面还有一群人。
目前的互动电视谈的是人跟机器的互动,而这种互动的经验却无法拿来日常生活中成为跟其他人互动的基础。其实,互动电视的最大意义,应该在于「参与」。
◎以「参与电视」的概念取代「互动电视」
传统的电视节目难道不能互动?从台湾政论节目2100全民开讲首开风气之先,群众透过电话进入节目,争取短暂的几分钟在全国舞台上讲几句话。集体参与的结果,变成节目内容的一部分。
由于传统电视频道仅能做到单向广播,互动参与的部分需要靠电话完成。在目前互动电视已经全面IP化的情况下,要发展参让观众可以集体参与的电视应该更容易才对。
互动电视不应该是「按下遥控器节目就依照你的需求送来」这样单调无聊的媒体。在同一个屏幕上,可以跟主持人交流,可以跟看同一个节目的人交流,不参与互动的人可以看著这样的交流而提升参与感。
激烈的参与才能成为真正的互动体验。不论是要让观众直接与偶像对话,不能出门也能亲临演唱会现场,或者透过节目表达自己的政见,这才会是我们手握互动电视遥控器最大的媒体经验。 (文:黄芳宇)
上一篇:35岁男人应该做的事
下一篇: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MP )初探
■ 历史上的今天 |
■ 你愿意放弃多少自由? - 2004/05/23
■ 门户网站不负责任?谈在线冲印事件的冲击 - 2003/05/25
■ 传统媒体中箭的部位不大,但是很痛 - 2002/05/26
■ 无根的一代 - 2001/05/27
■ 一个人,守著一面墙 - 2001/05/20
■ 网络股下跌之后 - 2000/05/28
■ 互联网的商业化 - 2000/05/21
■ ISP定位模糊 - 1997/05/20
黄芳宇,数位之墙总编,资深电信/互联网/科技行业工作者。本文著作权为数位之墙所有,欢迎传阅。如欲用于商业用途请先来信取得授权,数位之墙保留一切权利。
因为梦想,数位之墙于1998年 4月诞生,以独立站点的型态营运。希望能发挥微薄的力量,让人们对于科技营销议题有更多面向的思考。
个人.家庭.数字化 - 数位之墙 |
欲引用本站图文,请先取得授权。本站保留一切权利 ©Copyright 2006,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webmaster@digitalwa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