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27 - By 数位之墙黄芳宇 - 关键字/标签:数字内容 电子商务 拍卖 网络电视 手机 增值服务 ADSL 宽带 社区 门户网站 在线游戏 移动上网 电信业
◎警讯,警讯,警讯2005年 1月15日,中国大陆无线增值服务供应商「华友世纪通讯」宣布,正式在美国NASDAQ展开首次公开募股(IPO )。他的主要业务是与电信业者合作,提供手机图铃下载及各种短信内容服务。
华友世纪在2004年1 至 9月共收入3940万美元,获利1190万美元,年成长 4倍。做图铃下载做到可以赚大钱而上市,在台湾闻所未闻。在此之前,另外一家同类型业者「空中网」也于2004年在NASDAQ挂牌。
2004年10月,台湾智冠科技代理的在线游戏「剑侠情缘Online」正式收费。这是史上第一个从大陆进口的游戏,由大陆的软件公司「金山软件」所研发。在过去,在线游戏只有从台湾输出到大陆的份。
金山软件董事长求伯君,有「中国软件之父」的称号。在他于2005年 1 月13日旋风式的访台时表示,他是从小玩台湾的游戏长大的。同时也透漏,预计2005年中左右会正式完成NASDAQ挂牌的计画。
2004年11月30日,中国大陆最大游戏公司「盛大网络」在长期代理韩国公司Actoz 的在线游戏「传奇」后,反身买下Actoz ,身为大陆首富的总裁陈天桥出任韩国Actoz 董事长。盛大也是NASDAQ挂牌公司。
盛大更打算进入网络电视市场,在电视机上加装机上盒(SetTop Box )后,传送互动节目甚至游戏给用户。机上盒是委托Intel 开发的,这间公司有本事要Intel 帮他做事情。
2003年12月初,中国大陆最大的旅游网站「携程」在NASDAQ挂牌上市。或许有人会说,这还不就是「中国概念股」。但携程却是一间扎实赚钱的公司。根据2004年第三季财报,每股盈馀 2.4元人民币。
中国大陆网络公司在NASDAQ上市者众,除知名三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之外,还有前程无忧网(人力银行),没有挂牌却被美商买下的网络公司还有当当网(电子商务),易趣网(在线拍卖)。
◎资本的力量来自于市场规模
当互联网与移动通讯的年代来临时,不论是传统网络行业或是移动增值服务要发展,使用有线宽带以及无线宽带的人口数必须要够多,各种应用(如电子商务,影音服务,移动上网等)才能够蓬勃发展。
2004年12月,中国大陆的ADSL用户数突破2000万,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3.2 亿。如此广大的市场规模与用户基础,让提供各式网络服务以及移动增值服务的厂商存活机率大增,甚至大赚钱。
除中国大陆外,日本与韩国也有很多做数字内容做到在当地挂牌上市的厂商。有不少是新兴的公司,也有不少是由传统的卡通漫画公司转投资而成立的。营业内容大半是手机图形铃声下载,以及游戏。
台湾只有2300万人,这是个残酷的事实。这样的市场规模,注定只能养出1000万的上网人口,进而决定了每间网络公司的规模,电子商务公司的规模,以及数字内容厂商的规模。
政府两兆双星计画意欲扶植数字内容行业,结果扶植出几百家规模不到10人的公司。这个行业的特色,就是生产成本固定,经由大量贩卖才能够有高的获利。这个行业需要大舞台,而台湾市场难以期待。
下图是数字内容行业的经营成本概念图。从图上可以看出,数字内容行业的特性是用户人口越多,增加的边际成本越低。因此只要有爆量的用户数,厂商就可以享有区域 A的高额获利。
某知名社区网站有50万用户,其中 1万用户每月付费,公司规模仅 5 人,足以存活。若公司人手变成10人,付费用户能成长两倍吗?不能,因为台湾1000万上网人口仅能产生如此营收规模而已,上不去了。
◎拿到了钱以后要做什么
或许我们可以说,中国的电子商务不成熟,中国的移动电话用户都是打电话的多,使用移动上网的少。但不能否认,厂商只要能从2000万 ADSL用户中切一小块起来… 老天爷啊,真是让人流口水的市场。
至于数字内容行业首重的创意能力,虽然目前台湾厂商相对优势,但差距并不如我们想像的大。由于市场大,大陆厂商能进行的创意实验其实更多。很多台湾试不起来的点子,在大陆却可能找到存活空间。
中国大陆的网络公司以及数字内容厂商,在实质的从消费者以及从投资大众的口袋里拿到钱以后,研发能力增强了,有能力改善产品,甚至买技术,因此切入新市场。公司规模再扩大,进入正向循环。
台湾业者何时可以有这样一天?若本地市场太小,「走出去」就不得不然。顶多再一年,中国大陆的发展就会超过我们想像。数字内容产业开往中国市场的已经是末班车,业者再不进去,以后就不用谈了。 (文:黄芳宇)
上一篇:书评:《当科技变身时尚:16% 的科技营销密码》
下一篇:媒体,社区,Blog(一)话说从头
■ 历史上的今天 |
■ 中国互联网大预言(一)市场迈入饱和期 - 2006/02/26
■ 上网人口的数字游戏 - 2004/02/29
■ PDA 变身三部曲 - 2004/02/22
■ 数字产品造型决定论 - 2003/02/23
■ 在线影音兴起,抢了谁的生意? - 2002/02/24
■ 互动电视与互联网 - 2001/02/25
■ 互联网与通讯的结合 - 2000/02/27
黄芳宇,数位之墙总编,资深电信/互联网/科技行业工作者。本文著作权为数位之墙所有,欢迎传阅。如欲用于商业用途请先来信取得授权,数位之墙保留一切权利。
因为梦想,数位之墙于1998年 4月诞生,以独立站点的型态营运。希望能发挥微薄的力量,让人们对于科技营销议题有更多面向的思考。
个人.家庭.数字化 - 数位之墙 |
欲引用本站图文,请先取得授权。本站保留一切权利 ©Copyright 2006,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webmaster@digitalwall.com
2005/02/20 - By 数位之墙黄芳宇 - 关键字/标签:数字内容 笔记本电脑 3C 手机 PDA 数码相机 增值服务 ADSL 宽带 MOD 电信业 科技营销 WAP 数字家庭 品牌
义大利米兰,时尚名模正身穿新款春装,手拿液晶屏幕摇曳生姿走上伸展台。不知何时开始,冰冷的科技产品竟变成时尚配件,惊艳四座。。。科技产品演进至今,已不再是功能论输赢,取而代之的是造形设计,是给消费者时髦的感觉。然而,许多科技大厂却无法走过这个阶段而退出舞台。
书中解读各项科技产品的命运线:包括表现亮丽的手机,笔记本电脑 ,数码相机;人气低迷的 WAP,平板电脑;以及有待突破的 PDA,智慧型手机, MOD,3C商品等,聚焦在大众消费行为的深刻观察。
◎科技营销学问博大精深
历史上谈论科技营销的学术论文以及经典书籍很多,远至1970年代的 Rogers「创新传播」理论,就已经把人类接受创新讯息的先后程度分成五大类,并具体描述了这些分类下的人格特徵:
1. 创新者:具冒险精神
2. 早期采用者:受人尊敬
3. 早跟进者:深思熟虑
4. 晚跟进者:疑神疑鬼
5. 落后者:保守传统
这个用于大众传播的理论,已具体描述早期采用者身为「意见领袖」的特质,会影响其他大众对于创新讯息的接受。因此「找出早期采用者」并以之影响一般大众的态度乃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到了近代,Geoffrey A. Moore 则相继在「跨越鸿沟」(Cross the Chasm )「龙卷风暴」(Inside the Tornado)书中延伸相关理论,将之应用于科技行业的营销领域,首度引入「鸿沟」的概念。
书中已经指出,唯有跨越阻挡在早期采用者与一般大众之间的鸿沟,科技公司才可能获得高速的成长,摆脱小众市场而进入主流大众市场。书中亦阐述了突破鸿沟的科技营销战略。
自从这两本书分别于1991年以及1999年出版以后,已经成为科技行业的营销经典,「跨越鸿沟」成为科技行业从业人员琅琅上口的词汇,大师的远见与智能实在卓然而超越!
◎科技行业的遽变
然而,时局变幻却是轨谲的。自1999年以降,全世界经历了互联网兴起与泡沫以及再度兴起,接踵而来的全球数字化浪潮,包含了个人数字化以及家庭数字化,乃至于最重要的内容数字化。
个人电脑市场的高度饱和,以致于在企图进入客厅市场的时候与家电行业正面对决。手机市场的高度饱和以及PDA 市场的多年困境,驱使两者开始生产智能手机而彼此竞争。
电信业者身为第一波互联网成长与普及的推手,却面临了ADSL宽带 收入日益成长困难的处境。而移动电信运营商,也开始面临用户数不再成长时,要努力从移动增值服务上再开拓新财源的困境。
在业者挣扎著要生存与发展的同时,家电与电脑的功能集成,带来全新的「数字家庭」概念,手机与PDA 、数码相机甚至媒体播放器的结合,带来了全新的「个人数字化」概念。
而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的发展,则成为上述两个新兴市场的根基,并进一步带来了「数字内容」的概念。影响所及,遍及出版业,音乐产业,电影行业,游戏行业,乃至于电视广播等媒体行业。
新式的产品有了,然而却在销售上面遇到了困难。如何针对新产品定价?以往专卖电脑的店面现在要改卖电视,消费者并不接受?以往专卖早期用户的店面,现在要面对家庭消费者,经营步调因此混乱?
Rogers与Geoffrey一定没料到自他们出书之后的世界竟是如此复杂,而且所有的变革仅在短短五年之内发生,有些变革已经完成,有些才即将启动。有些风光两年的厂商已经消失,有些已经变成巨人。
◎渴求一本新书来谈论近代科技营销
然而,笔者在个人工作上,却数度经历了两位大师所描述的科技营销曲线,并借重大师智能,预言科技市场的变化走向,在营销工作上规划出与之相匹配的营销4P方案,印证了真理是如此经得起时间考验。
笔者实际将大师理论,运用于当前无比复杂的科技行业,并撰写成此书《当科技变身时尚:16% 的科技营销密码》。前面所提到的众多科技产品市场营销分析,本书都已经帮你做好了。
原本,台湾科技行业并不需要这样一本书。因为以代工为主的经营型态,谈不上面对一般消费者的市场营销方法。然而,时局改变迫使科技大厂走向自有品牌,加上市场饱和因此必须直接面对主流大众。
看见厂商们跌跌撞撞的摸索脚步,可以想见内部营销人员在面对残酷的市场,以及尚未完全转型的企业体制下挣扎著。营销人员大谈,以及只谈「数码时尚」,更显出在面对大众消费者时的词穷。
这本书,希望能开启或印证科技营销人员在工作上的经验,并且将之归纳整理成清楚的思考逻辑。大师的经典书籍中,理论是历久弥新的,然而案例却已显陈旧,本书希望能补其不足,并更发扬光大。 (文:黄芳宇)
上一篇:智能手机(三)电信业态度
下一篇:警讯:台湾数字内容行业的末班车
■ 历史上的今天 |
■ 中国互联网大预言(一)市场迈入饱和期 - 2006/02/26
■ 上网人口的数字游戏 - 2004/02/29
■ PDA 变身三部曲 - 2004/02/22
■ 数字产品造型决定论 - 2003/02/23
■ 在线影音兴起,抢了谁的生意? - 2002/02/24
■ 互动电视与互联网 - 2001/02/25
■ 互联网与通讯的结合 - 2000/02/27
黄芳宇,数位之墙总编,资深电信/互联网/科技行业工作者。本文著作权为数位之墙所有,欢迎传阅。如欲用于商业用途请先来信取得授权,数位之墙保留一切权利。
因为梦想,数位之墙于1998年 4月诞生,以独立站点的型态营运。希望能发挥微薄的力量,让人们对于科技营销议题有更多面向的思考。
个人.家庭.数字化 - 数位之墙 |
欲引用本站图文,请先取得授权。本站保留一切权利 ©Copyright 2006,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webmaster@digitalwa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