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2/29 - By 数位之墙黄芳宇 - 关键字/标签:手机 ADSL 宽带 ISP 无在线网
在台湾,对于上网人口统计最权威,或者被最多人引用的统计数字,应该是由资策会每一季针对台湾「商用网络用户名数」所进行的统计。由于也行之有年,也成为相当好的参考资料。所谓的「商用互联网用户名数」,根据报告中的定义,是指「包括透过电话拨接,xDSL,Cable Modem ,专线,ISDN与移动网络之用户,不含学术(TANet )及政府网络用户。」
换言之,这份统计报告的统计对象并不包含在学校上网的用户名数。此外必须注意的一点,报告的统计单位是用户名数而不是人口数。此点经常被误用而导致将「上网用户名数」直接推论为「上网人口数」。
用户名数字的统计来源,是从各家ISP 业者的用户名数字回报,经过加权之后所得到的结果。这些用户名根据定义,是指「调查当时,于网际网路服务业者处,有登录网络用户名且仍在使用中之用户」。
目前在网站上(http://www.find.org.tw)所能找到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3年九月底为止,台湾地区的互联网使用情况如下:
1.上网用户名数达 928万,比上一季成长41万。事实上,由此份报告历届资料看来,从2002年开始每一季的用户名数约略维持5%左右的成长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状况。
但是,一个网络宽带高度发达的国家,虽然上网人口增加,但是上网用户名数理应减少才对。此点乃因为使用拨接上网的人有个特性,即一人拥有多个用户名。而宽带刚好相反,一个用户名全家共用上网。
因此一个拨接用户换用宽带用户名,通常伴随著的并不是一个拨接帐号的消灭,而是多个拨接用户名的消灭,两者的关系并非一比一。举例而言,笔者多年前换用ADSL上网,就同时停用两个ISP 的拨接用户名。
那么台湾的整体上网用户名数应该要持续衰减,怎么会是增加的?
2.此份报告从2002年开始纳入无在线网的用户名数量统计。此处的无线上网,是指消费者透过手机联机互联网。这些用户的数量也是透过大哥大业者回报的数字统计而成,截至2003年九月底止为 221万。
透过手机联机互联网的用户名,比较没有一人多用户名的情况。而这个上网的用户名数维持相当高的成长率,从历届的资料看来几乎每一季都有 30%的成长。
比较需要注意的地方在于,无在线网的用户数极速增加,很大部分的原因在于业者的降价,甚至免费促销。有部分的消费者接受业者赠送的上网服务,但是却没有使用,呈现出「零使用量」的状况。
3.事实上,如果把每一季的统计报告中的手机无在线网用户名数滤掉,单纯只看有线方式的上网,我们会发现有在线网的用户名数成长率不断衰退,到了2003年九月份的时候,甚至开始出现负成长。
笔者认为这种用户名数量的衰退幅度会持续下去,而且随著有线宽带越来越普及,上网用户名的数量越来越少。此点乃因前面所提,一个宽带用户名诞生会导致多个拨接用户名消灭所致。
至此,你认为把有在线网和无在线网用户名数加总统计合理吗?
4.在家使用有在线网,出门使用手机无在线网,虽然有两个用户名,但是用户却是同一人。这对于平日有上网习惯,想要走到哪里都能上网的人来说,是很普通的行为。
我们看不出 928万的有在线网用户名数与 221万无在线网用户名数当中使用者重叠比例有多少,但直接加总两个数字,引用者一时不查,很容易以为上网人口还在成长,其实成长的只有无在线网用户名数而已。
5.报告中没有提到「商用网络用户名」是否等于「付费的网络用户名」。事实上台湾近两年来兴起免费拨接的风潮,很多人同时注册多个拨接用户名,上网却只要缴话费而已。
从报告中看出拨接上网用户名数约为 436万,免费拨接的用户名数有无含在其中不得而知。笔者推论,如果免费拨接服务不存在,宽带上网的每月费用一旦跌破 600元,付费拨接用户名将大量消失。但免费拨接却还会维持相当一段时间,因为用户高度价格敏感。
讨论了这么多上网用户名的议题,台湾地区的上网人口到底是多少?根据这份报告指出,各式户数经加权运算,扣除低用度用户,一人多帐号与多人一用户名等,「台湾地区经常上网人口」达 877万人。
这个数字才是我们能引用的数字。而这个数字从历届报告看来,已经呈现停滞不前的状态。台湾目前的上网人口,呈现的将不再是量的变化,而是质的变化。 (文:黄芳宇)
上一篇:PDA 变身三部曲
下一篇:停止「网络营销」(上)有行没有销
■ 历史上的今天 |
■ 中国互联网大预言(一)市场迈入饱和期 - 2006/02/26
■ 警讯:台湾数字内容行业的末班车 - 2005/02/27
■ 书评:《当科技变身时尚:16% 的科技营销密码》 - 2005/02/20
■ 数字产品造型决定论 - 2003/02/23
■ 在线影音兴起,抢了谁的生意? - 2002/02/24
■ 互动电视与互联网 - 2001/02/25
■ 互联网与通讯的结合 - 2000/02/27
黄芳宇,数位之墙总编,资深电信/互联网/科技行业工作者。本文著作权为数位之墙所有,欢迎传阅。如欲用于商业用途请先来信取得授权,数位之墙保留一切权利。
因为梦想,数位之墙于1998年 4月诞生,以独立站点的型态营运。希望能发挥微薄的力量,让人们对于科技营销议题有更多面向的思考。
个人.家庭.数字化 - 数位之墙 |
欲引用本站图文,请先取得授权。本站保留一切权利 ©Copyright 2006,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webmaster@digitalwall.com
2004/02/22 - By 数位之墙黄芳宇 - 关键字/标签:MP3 手机 PDA 数码相机 科技营销 品牌
PDA 从Palm的一家独大到微软推出Pocket PC ,后来擅长处理消费电子产品的SONY加入Palm阵营,及台湾厂商靠拢微软纷推自有品牌PDA 。看似没几年发展光景,市场上的瞬息万变却已经叫人眼花撩乱。不过尽管全球PDA 市场似乎不断有成长,制造商的出货量也不断的增加,进入这个市场的制造商也越来越多,但使用人口数却没有很大的变化,至少尚未出现类似手机在全球市场曾经有过的爆炸性成长。
截至2003年九月,台湾20至60岁的人口中,约2%的人持有PDA 。若换算成实际人口大约是26万人。相较于2002年12月(有1%的人持有PDA ,约15万人),成长超过 70%,其实是很可观的。
但不论用户人数是15万还是26万,都是非常小众的一个数字。如果我们把这个数字拿来跟台湾移动电话的持有人口相比较(推估台湾约有 81%的人持有移动电话),简直少到看不见。
2%的个人持有比率,甚至是比数码相机的个人持有率(约6%)还要来得低很多。若以科技营销的族群分布来看,PDA 市场目前还在创新者阶段,甚至才刚刚要跨入早期采用者阶段而已:
科技营销的教科书当中,通常都著眼在突破从「早期采用者」要进入「早期大众」的那道鸿沟。却很少提及其实从「创新者」要进入到「早期采用者」也存在著鸿沟。
可能是因为这样的鸿沟不甚明显,或者要跨越这样的鸿沟难度甚低,远低于从早期采用者要跨入早期大众的鸿沟,所以通常都被忽略了。但是偏偏在PDA 这个市场中,我们很明显的观察到这样的鸿沟存在。
通常创新用户本身都有些非用不可的理由,例如台湾第一批使用手机的人(业务人员,公司老板),为了随时都能接到电话,手机再贵都买,样式再丑都用,操作不便也可忍受,这些人讲求实用与效能。
另外有一批人是科技的狂热分子。会购买只因兴趣的原因占很大比例。这些人会形成小团体彼此交流心得,在网络上讨论。有新的商品出来了会争相走告,而且通常会有自己捍卫的品牌,忠诚度十分高。
早期采用者是第一批受到创新者影响的人。看到家人用手机,或看到同事用PDA 似乎很好用,没多久自己也买一台。购买之前,还会特地去询问那位家人或同事的意见,作为采购参考。
很明显可以发现,创新者影响早期采用者的管道,通常是透过人际网络而引起兴趣。创新者扮演非常重要的谘询顾问角色,这通常是在产品低度普及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你买手机之前需要先问专家吗?)
过往几年间,PDA 仍然维持相当的成长以及销售量,大部分是来自这些创新者的贡献。(以笔者为例,已经换过三台)。这也是为什么出货量持续成长,但是普及率却增加很少的原因。
制造商过去的做法重心在讨好创新用户。依照IT行业标准的「以更强大的功能刺激需求」让已经购买的人换机(例如更快的速度,彩色屏幕等)。然而,如果想讨好早期用户,必须花点别的心思才行:
1)介面的革新:早期用户对于使用介面的要求会比创新者来得高,对于复杂介面的忍受度较低。此点我们已经在SONY很多款PDA 上面看到,摆脱传统的外观与操作方式,「没想到PDA 也可以这样用」。
2)多样的价格:现在的PDA 价格从三千元到两万元,每增加两千元的价格市场上都有机种存在。四年前PDA 售价只有万元以上和万元以下两种而已。价格多样化,可以接满足更多对于价格上的不同需求。
3)用途的扩展:PDA 有两大用途,一个是纪录(最原始的用途),不论是记事或者是记行程。一个是资料撷取与播放,例如上网抓资料收电子邮件,MP3 音乐播放,甚至是接听电话等。
此外还可以玩游戏,可以播放影片,内建相机可以拍照等等,努力的想从「商用记事本」变身成「多媒体播放器」。
一般而言,对于大量资料有需求的以商业人士为主。而对于娱乐类的资料有需求的(音乐,影片等等),恐怕会考虑购买其他商品(MP3 )。由此可见PDA 短期内脱离不了商业用途,娱乐功能只是附加。
因此PDA 最原始的记录功能反而更显得重要了。换言之,PDA 的定位在现阶段不应该是「多媒体播放器」,而是「多媒体记录器」才对。
以往用文字输入来记录,虽然不方便但创新用户尚能忍受。但如果想讨好早期采用者,则应该将PDA 功能扩展到以视频来记录。例如录音,照相,录像等等。
至于「多媒体播放器」的定位应该留给大众市场。换言之,对创新使用者诉求「商用记事本」,对早期采用者诉求「多媒体记录器」,等进入大众市场,诉求才会是「多媒体播放器」。此谓PDA 变身三部曲。 (文:黄芳宇)
■ 历史上的今天 |
■ 中国互联网大预言(一)市场迈入饱和期 - 2006/02/26
■ 警讯:台湾数字内容行业的末班车 - 2005/02/27
■ 书评:《当科技变身时尚:16% 的科技营销密码》 - 2005/02/20
■ 数字产品造型决定论 - 2003/02/23
■ 在线影音兴起,抢了谁的生意? - 2002/02/24
■ 互动电视与互联网 - 2001/02/25
■ 互联网与通讯的结合 - 2000/02/27
黄芳宇,数位之墙总编,资深电信/互联网/科技行业工作者。本文著作权为数位之墙所有,欢迎传阅。如欲用于商业用途请先来信取得授权,数位之墙保留一切权利。
因为梦想,数位之墙于1998年 4月诞生,以独立站点的型态营运。希望能发挥微薄的力量,让人们对于科技营销议题有更多面向的思考。
个人.家庭.数字化 - 数位之墙 |
欲引用本站图文,请先取得授权。本站保留一切权利 ©Copyright 2006,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webmaster@digitalwa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