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数位之墙

归档 - 02月, 2003

数字产品造型决定论

2003/02/23 - By 数位之墙黄芳宇 - 关键字/标签:MP3 手机 PDA 数码相机 品牌

数码商品的普及化通常会伴随著造型与口号而来。以手机为例,当功能与价格不再是问题之后(换言之已经脱离专业玩家的市场,而进入大众市场),许多手机开始被冠上「粉饼机」,「狐狸机」之类的称号。

这些称号往往跟随著产品的造型而来,因为面对大众市场时,诉求功能已经不如诉求流行与造型来得容易。另一方面也因为功能大同小异,所以无法提出来当卖点(相信每只手机的功能都是「打得通,接得到」吧?)

除非在功能上面有新的创新,(例如手机加上新的MMS 多媒体短信功能),此时才又会进入「早期采用者→大众→后期采用者」的创新传布模式。

换言之,对早期采用者诉求功能,当商品进入大众市场期的时候,创造口号诉求流行与造型,商品生命周期以尽时,诉求价格。若不想落入价格战,则必须提早发动新的创新。如此周而复始。

这样的例子在数码商品上面特别明显。早年的数码商品大约只有电脑,现在的数码商品已经是满街跑了,常见的有手机,PDA数码相机 ,数字录像机,MP3 随身听,数字录音笔等等。这些商品在功能面都已经不是问题,开始在造型上下工夫。

电脑摆放在家里,或许比较没有人在意他的造型,但其他的数字装置都是带在身上,拿出来别人就会看见的,因此是否能够炫耀在某些程度上就成了重点。也因为如此,这些商品会被主人汰换,原因会是「已经不流行了」,而较少是「功能不足」。

手机还没坏就想换一只,不是因为功能不足,而是因为想换更流行的手机。即便是数码相机,被主人汰换的理由是「功能已经老旧」(例如原先买一百万像素的数码相机,现在想换成主流的两百万像素),也是因为想换成主流的两百万像素,其背后的理由是想跟上流行,并不管自己是否真的需要两百万像素。

当把数码商品拿出来时,不想让周围的人觉得自己很逊,所谓的流行正是这样的心理。而产品的外型又要比功能更能够彰显这个特性,因为造型容易感觉,而功能并没有那么容易。

手机的销售早已经是这样,看看各大销售渠道畅销排行榜上的机种,每一款的造型都是深受喜爱的。除了手机之外,数码相机于半年前也进入这样的大众市场中,所以开始出现了所谓的「寿司机」(强调体积很小),以及「香水机」(造型酷似香水瓶),以及「龙凤机」(双机一体)等等的称号。

这样的销售手法真的是百玩不厌,而玩得出色的厂商,就能够在市场上大有斩获。有趣的是,价格,成本,与造型,三者并不一定有绝对的关系。有的数字产品塑造出高质感的外观,然而内部使用的技术和元件却是一般普通水准的,因为造型大受欢迎却反而能够卖得很贵。

当功能不是问题时,能够在造型以及营销上更加出色,是厂商获利的关键。这是消费者的心理因素,愿意为了那样的流行感而付更多钱。也因此厂商在定价的时候,是依据消费者心理价值,而不是根据制造成本,因而能享有更大的获利空间。

台湾的消费者或许会觉得,为什么国产的数码商品(手机,PDA 数字相机等等),在造型上面始终就是差了国际大厂一截,两者相比当场就被比下去,只能以较低的价格竞争。而面对国际大厂的产品,虽然贵上许多,但令人爱不释手的外观与品质,还是只能咬著牙买了。

这阵子台湾很多信息大厂开始摆脱代工或者代理的角色,开始切入数位商品的品牌市场。当然,品牌的建立牵涉到许多环节,消费者信任感与认同感的建立更需要长期的经营。

只是现在的数码商品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电脑信息产品,也不再是功能大于一切的年代。厂商能否多花一些精神更重视兼顾美观与操作方便的工业设计,将会是更重要的事情。这样的路,国际大厂早已经做给我们看过了。 (文:黄芳宇


针对本文发表意见



上一篇:平板式电脑-键盘与屏幕的爱恨情仇
下一篇:未来,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名五分钟





■ 历史上的今天


中国互联网大预言(一)市场迈入饱和期 - 2006/02/26


警讯:台湾数字内容行业的末班车 - 2005/02/27


书评:《当科技变身时尚:16% 的科技营销密码》 - 2005/02/20


上网人口的数字游戏 - 2004/02/29


PDA 变身三部曲 - 2004/02/22


在线影音兴起,抢了谁的生意? - 2002/02/24


互动电视与互联网 - 2001/02/25


互联网与通讯的结合 - 2000/02/27



黄芳宇,数位之墙总编,资深电信/互联网/科技行业工作者。本文著作权为数位之墙所有,欢迎传阅。如欲用于商业用途请先来信取得授权,数位之墙保留一切权利。


因为梦想,数位之墙于1998年 4月诞生,以独立站点的型态营运。希望能发挥微薄的力量,让人们对于科技营销议题有更多面向的思考。











个人.家庭.数字化 - 数位之墙



欲引用本站图文,请先取得授权。本站保留一切权利 ©Copyright 2006,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webmaster@digitalwall.com




星期日, 02月 23rd, 2003 移动装置 没有评论

平板式电脑-键盘与屏幕的爱恨情仇

2003/02/16 - By 数位之墙黄芳宇 - 关键字/标签:笔记本电脑 手机 PDA 平板式电脑 WLAN

微软力推的平板式电脑(Tablet PC ),在各种不同的质疑声中上市。这种以液晶屏幕来显示,拿在手上感觉很像拿了石板,强调可以用手写输入的方式,运用内建数字墨水技术来输入文件的电脑,其定位似乎仍然与笔记本电脑纠缠不清。

在概念上,平板式电脑是有史以来第一种「以显示器为导向」的电脑产品。这意味著消费者从此不用去管电脑用了什么操作系统,用了什么软件,只管用简单的介面来操作电脑。

因为是以显示器为导向,所以可以预期将来会有各种花俏的,以液晶屏幕薇显示器的信息产品问世。

说得明白些,这是便携式电脑的手机化。君不见各式手机造型花俏夺目,人人会使用,有谁去在意里面跑什么操作系统?用什么软件?而这种趋势在PDA 的市场上也愈趋明显,很多原本制造显示器的大厂也开始切入平板电脑和PDA 的生产。

立意虽好,但光是看看键盘与这种电脑之间既分又合的关系就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刚开始配合微软推出平板式电脑的厂商,仍然不敢把键盘拿掉。

为了迎合平板电脑的特性,于是把屏幕做成可以一百八十度旋转,变成可以「躺在键盘上」(原先的笔记本电脑在关机时是「屏幕趴在键盘上」)也因此当屏幕躺在键盘上的时候,用户可以用手写笔输入,如果还想用键盘,可以把屏幕立起来转一百八十度,用键盘输入。

这种设计隐含的概念是:认为平板式电脑的购买族群是原先笔记型电脑的购买者。至少,认为当键盘还在电脑上的时候,原先打算购买笔记型电脑的消费者比较容易接纳平板式电脑。

但有趣的是,原先打算买笔记本电脑的消费者,对于手写输入是没有需求的。因为这种人大半是讲求效率的移动工作者,打字的速度比起手写要快多了。

而对于真正想用手写输入的消费者来说,多了一个键盘的重量让整部平板式电脑更像石板。当笔者在卖场中亲自试用的时候,就发现那样的重量我绝对不会想拿在手上太久。

于是我只好把它放在桌面上,把键盘摊开,当成笔记本电脑来用。这也让原本想买笔记本电脑的人质疑,有需要花更多钱去买这种电脑吗?

另外一种厂商则是把键盘完全的从平板式电脑上移除,因此输入的方式只剩下手写输入以及屏幕上的虚拟键盘,重量大大减轻。也有厂商更绝,乾脆把键盘做成可拆卸式的,当有需要的时候装上去,不需要的时候拆下来。

只是,买了这样的电脑,真的会有人把键盘拆下来吗?

从厂商对于键盘的挣扎,可以看出电脑要从将求效率的工作用途,转为较轻松休闲用途的挣扎。强调更人性化的输入介面,轻巧便于携带的体积是重要的第一步。

然而这样的电脑成也微软败也微软,平板电脑的操作系统与台式电脑并无不同,差别只在手写输入。如果真的想朝更容易使用的方式前进,应该要连操作系统的介面都要重新设计。

而且偏偏手写输入对消费者来说始终是无法跨越的一步,所以厂商才不敢把键盘轻易拿掉。却导致本来对键盘有需求的人认为不需要平板电脑,而想摆脱键盘甚至恐惧键盘的用户,对于现阶段的手写输入反而更惧怕。(试用一下就知道没那么好用,而能用的软件也不多)

或许有人说,在PDA 上面,手写输入早已经很成熟。问题的重点是,使用PDA 的人本身就已经认知自己在使用PDA 时是不需要键盘的,而且使用PDA 在大部分状况不需要输入长篇大论。

此点指出问题的核心:应用是什么?搭配平板电脑的相关应用到底是什么?更精确的问:使用笔式输入的电脑上面,到底要跑什么软件?这样的介面改进到底对什么人有意义?

有厂商认为,这样的装置很适合用在移动式的工作环境中,例如仓库管理员用来随身携带清点货物(平板式电脑内建WLAN以无线传输资料),作业员使用笔式输入也不需要大量手写输入文字,只需要在专属的仓库管理系统上勾选点选即可。

但这样的应用不论怎么听都觉得某部分可被PDA 取代,而且体积更小成本更低(在台湾已经有便利商店采用PDA 做店面管理),企业主并不是非选用平板式电脑不可。更何况这样的应用并非针对大众市场,亦违背平板式电脑推出的初衷。

虽然如此,微软身为信息业的领导厂商,面对成长日益趋缓的整个产业,仍能勾勒出一个远景领导世界前进,他跨出的这一步是重要的。

平板式电脑对消费者的意义在于,能够更自然的使用电脑。但以现况看起来,输入输出介面的改进恐怕要更加的努力才行。在这之前,键盘尽管尾大不掉,我看还是让他继续挂著吧。 (文:黄芳宇


针对本文发表意见



上一篇:2003年数字内容行业了望
下一篇:数字产品造型决定论





■ 历史上的今天


数字音乐的营销难题 - 2006/02/12


数字·电视·混战 - 2004/02/15


3G与4G的竞争? - 2002/02/17


互联网抬头挺胸的2002年 - 2002/02/10


人头的力量 - 2001/02/18


媒体与渠道 - 2001/02/11


门户网站的下一步 - 电子商务篇 - 2000/02/13



黄芳宇,数位之墙总编,资深电信/互联网/科技行业工作者。本文著作权为数位之墙所有,欢迎传阅。如欲用于商业用途请先来信取得授权,数位之墙保留一切权利。


因为梦想,数位之墙于1998年 4月诞生,以独立站点的型态营运。希望能发挥微薄的力量,让人们对于科技营销议题有更多面向的思考。











个人.家庭.数字化 - 数位之墙



欲引用本站图文,请先取得授权。本站保留一切权利 ©Copyright 2006,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webmaster@digitalwall.com




星期日, 02月 16th, 2003 数字家庭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