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9/29 - By 数位之墙黄芳宇 - 关键字/标签:电子报 品牌
如果按照社会上现在正流行的说法,我是个六年级生。因为是夹在五年级世代与六年级世代中间,尴尬的六年一班学生,有时候不太知道自己是归属哪个族群。大众媒体炒作完了五年级世代,现在又把目标放到六年级世代继续炒,彷佛天底下只剩下这两种人类。
这样子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感觉起来倒是蛮符合数字时代精神(电脑的信号不是○就是一,对吧?)。只是当人们在社交场合闲聊,「五年级」与「六年级」身分的刻板印象,居然成为互相认识的基础。
当你知道对方的年纪时,就默认对方是个怎么样的人。同样的,对方也以相同的方式评断你。找到同年级的人,称兄道弟;与不同年级的人交谈,小心翼翼。社会以这样的方式在运作,真是奇妙。
在我的工作上,上司是五年级生,而下属是跟我年龄相近的人,或者是六年五班以后的同学。上司偶而会当著我的面抱怨,说现在「那些」六年级的小朋友如何又如何,想当初他们是如何又如何。
对于这样的批评我实在不知道该用什么表情面对,不知道他是不是忘了我也是个六年级,所以把我当成「同一挂的」,当著面批评起「六年级小朋友」来?
因为不知道该回答「是」,或者「不是」,最后我只好维维诺诺的把那个场面应付过去,把话题带开。
类似的事情我猜很多六年级有著相同困扰。五年级的人普遍觉得六年级的成就被媒体夸大了,其实没什么本事。但老实讲四年级的人在看目前掌权的五年级是否有相同的感觉?
笔者经营的数位之墙电子报,目前订户数已经突破七万人,每周出刊时还转载在各式平面杂志上,不但数量可观,读者的素质更是经常超乎想像,包含政府的科技顾问,跨国公司的财务长,媒体集团的董事长等等。也因此经常有机会与这些前辈对话,增广见闻。
数位之墙在通信网络领域是个还算知名的品牌,专栏文章有一定影响力,也因此受邀演讲是家常便饭。但是这样的机会常常让我犹豫再三,因为每次当我现身在演讲的场合时,经常被当成「来听演讲的」。
当最后主办单位终于搞清楚,原来这个人「是今天的讲师」时,第一个反应都是:「没想到你这么年轻。。。」,这种感觉真是「他妈的烂透了」。
这些人看著数位之墙的文章,以为作者是个年纪一把的前辈,等见了面,发现不过是个六年级的小毛头,落差不可谓不大。而台下的听讲者往往是五年级以上的人,最后搞得我每次去演讲的时候,出门前都要把自己打扮得看起来老一些,以增加说服力和听众的兴趣。
出社会五年,演讲20馀场。也因为这样的经验,让我很早就认知到东方社会普遍对于年纪有著偏见。这个社会笃信「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反之西方社会则崇拜年轻的英雄,矽谷精神就是这样的代表。
这样的情况让身为六年级生的人感到非常厌烦,既然你认可我脑子里的东西,所以请我来演讲,那为什么见到面之后又那么在意我的年纪呢?
但是也因为这样的经验,让我发现了真正的成功者,是不会被年龄这种社会偏见所误导的。前面所提到的那些专业领域的前辈,在见到我的时候都是非常的亲切,丝毫没有身段,而且非常的注意倾听。
有的人专程跑一趟来找我,而且甚至后续还跑了好几趟。有的人在我顺道拜访的时候,排开其他事务来接见。那种感觉就是把你当成朋友,而不是当成晚辈来看待。
这样的现象并不在于说明我身为一个六年级生有多么优秀,获得了多少长辈的赞赏,因为与我同年纪比我优秀的人更多。我想说的是,这样的现象反而展现出这些事业有成的前辈是真正了不起的人。
他们的心胸开放所以能接纳不同世代的不同声音,而不会被外在的假象(年龄,社会偏见等等)所蒙蔽,不会事先抱持任何默认立场,而能看见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他们不「因人而废言」。
他们甚至认为自己绝对有要向六年级晚辈学习的地方,而不是摆出「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的臭架子,因此终能成其大。当我越接触这些成功者,越发现在他们的身上能找到这样的特质。
看见这些前辈的态度,是让我非常感动的。而当我慢慢的在工作上发现,七年级的人已经快要踏出校园进入社会的时候,也开始不断提醒自己,要学习这些前辈开放的态度,同时也记得必须向晚辈学习,因为这些七年级的人当中一定也有著闪耀的星星!
虽然,身为一个六年级生的困扰不少,因为社会上对这个世代的人负面评价多于正面。有时虽然觉得厌烦,但我的看法倒是很淡然,因为社会随著人们的年纪老化,不断的有老的世代凋零而去。
五年级生因为四年级的凋零,终于开始掌握社会上大部分的资源跟权力。四年级生看著这群「伴随电视长大」的五年级,虽然不爽,但随著时间转移,能不交棒吗?五年级生看著这群「伴随网络长大」的六年级生,尽管一脸的不以为然,满嘴的碎碎念,时间到了又能不交棒吗?
大部分的人忘了,社会是以这样的方式在运作的。很快的六年级就会掌权,很快的六年级就会交棒给七年级。很快的,他们会目送三四五六年级的人进坟墓。而社会持续在运作,并没有按照很多人想像的的「被一群糟糕的某某年级接棒而变糟」。
你之所以看不惯我,不认同我,只是因为年纪比你小,成长环境跟你有差距罢了,跟能力高低其实无关。这样的结局真是让人感到遗憾。因为刻板印象所以我们丧失了对话以及彼此学习的机会。。。
前辈,晚辈,让我们不要再互相埋怨了好吗? (文:黄芳宇)
上一篇:远距教学市场的两个利基
下一篇:从在线冲印谈数码商品的价值链(一)
■ 历史上的今天 |
■ P2P 的罪与罚(一)权力的解放 - 2005/09/25
■ 数字内容经营三要件(三)克服「拥有的感觉」 - 2004/09/26
■ 公司网站真棘手(上)绩效在哪里? - 2003/09/28
■ 灿坤与宜家的狂想 - 2003/09/21
■ 数字式「谷贱伤农」 - 2001/09/23
■ 网络股下跌后的人才流动现象 - 2000/09/24
黄芳宇,数位之墙总编,资深电信/互联网/科技行业工作者。本文著作权为数位之墙所有,欢迎传阅。如欲用于商业用途请先来信取得授权,数位之墙保留一切权利。
因为梦想,数位之墙于1998年 4月诞生,以独立站点的型态营运。希望能发挥微薄的力量,让人们对于科技营销议题有更多面向的思考。
个人.家庭.数字化 - 数位之墙 |
欲引用本站图文,请先取得授权。本站保留一切权利 ©Copyright 2006,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webmaster@digitalwall.com
2002/09/22 - By 数位之墙黄芳宇 - 关键字/标签:宽带
有效率的学习对于学习者来说非常重要。面对面的沟通,那种即时互动的感觉应该是最有效的。有经验的老师会去判读学生的表情,反应,进而给予不同指导。与教学者互动,这一直是教育的核心。网络向来是以互动著称,但是互动的频率以及方便性,与互动的有效性是两回事。前一阵子在谈的非同步教学,让老师和学生可以不一定要同时在在线。通常的状况是,老师把教材准备在网站上,学生上去研读,然后透过电子邮件等管道来互动,例如问问题出作业等等。
这种互动方式是非即时的,当学生或者老师做出一个动作的时候,通常就是等,等著对方回应。习惯以电子邮件来作为沟通工具的人,必然跟笔者有相同的感受:电子邮件很方便,但是效率极低,经常会有词不达意的情况,而且他老是让你等。
然后最重要的一件事,打字经常花去我们太多的时间。这会让老师和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打字上面。显然透过网络的学习是非常没有效率的。
这看起来似乎是个难解的问题,然而如笔者一直强调的,在网络上做生意,没有绝对的可以或者不可以,偏偏就是有厂商成功的切入了线上教学市场,而且随著宽带网络的普及更是后势看好。
台湾的多媒体光盘市场有不少知名的厂商。随著电脑以及幼儿电脑教育的普及,国内的家长养成了购买多媒体光盘给小朋友玩的习惯,也有不少幼稚园里设有多媒体电脑教学课程。换句话说,这成为许多家长常态性的支出项目,也是幼稚园必备的教学课程。
那么如果今天可以把光盘多媒体的内容搬到网络上,将这些常态性的开支转成固定的会员年费,让家长带的小朋友上网游玩,不是一条可行的路吗?
这个市场就这么样起来了,而且几乎国内每个多媒体光盘大厂都在打这个市场的主意,因为已经有了成功的先例(昱泉国际的幼儿在线学习网站游戏学堂跟加入的家长收费一年7200元,目前已经有一万六千多名家长付费成为会员)。
这个市场完全避开了网络教学的一些障碍,首先他不太需要输入文字,幼儿多媒体教学本来就不是依靠文字跟小朋友沟通的,而是透过大量的卡通人物和图形来互动。这是拜成熟的网络多媒体制作工具之赐,透过网络传送的多媒体内容,与光盘上面的几无分别。
其次他不太需要老师,观察家中使用幼教多媒体光盘的情况,其实有很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小朋友跟虚拟人物在互动著,或者由家长陪同一起玩,完全不需要老师这个角色,因此根本没有同步教学的需求。
再加上现在宽带网络的推波助澜,在网络上面玩多媒体的效果跟光盘已经相差不多,许多家长乾脆把原先购买光盘的预算挪出来成为幼儿教学网站的会员,这笔费用是年缴,所以对家长而言反而更能控制预算。而对经营者来说,则完全摆脱了光盘盗版的问题。
另外一个起步中的教学市场是语言学习。许多传统的英文教学机构,靠贩卖教学录像带光盘维生的大厂,也开始纷纷进入网络语言教学市场。
与幼教光盘市场相似的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英文是可以不需要老师而自学的(否则怎么会有这么多人买教学录像带自己看?),或者说,偏重自行研习,对于老师的依赖可以不用那么深。这又避开了一堆网络教学本身的瓶颈。
同样的,因为宽带的缘故,英语学习本身所需要的听说读写,透过网路多媒体技术都可以完成。虽说仍然不能与光盘本身相提并论,但是同样都是在电脑上操作,两者感觉相差已经不大。
透过纯网络的管道进行互动式教学,看起来已经找到了他的路。因为以往我们太过强调网络在远距离上要跟老师互动,而因为效果太差所以改谈非同步教学,结果老师与学生反而花更多时间在没效率的沟通上。我们强求网络做他不擅长的事情,最后当然要失败。
教育训练的市场存在著各种不同的利基,而且只要能被证明是有效学习的方法,就有可能存活。只是从上面所提到的两个例子来看,传统的教学内容经营者,因为本身拥有丰富的内容制作经验,以及对渠道(例如幼教光盘业者本身对于幼稚园的生态熟悉)的了解,在推广业务上面绝对占尽优势。
内容为王,只是这个市场已经不是从零起头的纯网络公司可以玩的了,传统的补教业者将会在这一轮中获得胜利。 (文:黄芳宇)
上一篇:中间商的消失
下一篇:五年级来自金星,六年级来自火星
■ 历史上的今天 |
■ P2P 的罪与罚(一)权力的解放 - 2005/09/25
■ 数字内容经营三要件(三)克服「拥有的感觉」 - 2004/09/26
■ 公司网站真棘手(上)绩效在哪里? - 2003/09/28
■ 灿坤与宜家的狂想 - 2003/09/21
■ 数字式「谷贱伤农」 - 2001/09/23
■ 网络股下跌后的人才流动现象 - 2000/09/24
黄芳宇,数位之墙总编,资深电信/互联网/科技行业工作者。本文著作权为数位之墙所有,欢迎传阅。如欲用于商业用途请先来信取得授权,数位之墙保留一切权利。
因为梦想,数位之墙于1998年 4月诞生,以独立站点的型态营运。希望能发挥微薄的力量,让人们对于科技营销议题有更多面向的思考。
个人.家庭.数字化 - 数位之墙 |
欲引用本站图文,请先取得授权。本站保留一切权利 ©Copyright 2006,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webmaster@digitalwa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