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8/25 - By 数位之墙黄芳宇 - 关键字/标签:手机 社区 移动上网 WAP 交友
无线通讯行业在前几年的成长力道是大家都看得见的,而随著市场的逐渐饱和,不仅手机制造商无法像过去一样的吃香喝辣,就连「闭门家中坐,财源滚滚来」的大哥大业者也开始为了逐渐下滑的语音收入而感到著急。因为竞争的关系,全球的大哥大业者的通话资费不断下跌。其结果是平均每个客户的通话分钟数逐年提升,但因为每单位的通话资费下跌,导致每名客户的贡献度(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也跟著下跌。这种逐年下跌的趋势日益明显,逼得整个无线通讯行业抓破头想办法。
这是为什么两年前全球的整个无线通讯行业大力的促销WAP 移动上网 的主因。因为依靠语音通讯所产生的收入不断下滑,而一个人讲话的时间有限,任凭业者怎么刺激通话量效果也很难提升。此时数据通讯(窄义的解释就是移动上网)就成了救星。
两年前的WAP 是失败了,但移动上网的例子在日本却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从营收数字来看,在过去四年间,日本NTT DoCoMo的语音营收下滑了15% ,因为激烈的竞争导致不得不调降通话资费。但是其所推出的i-mode移动上网服务却成功的挽救了日益下滑的语音通讯收入。
NTT DoCoMo目前整个移动上网的营收站总体营收高达10% ,更有趣的是,消费者并没有因为使用了移动上网的服务就减少了讲电话的时间。
这个结果相信对于GSM 世界的无线通讯行业也适用。DoCoMo的经验也指出移动上网要成功的必要条件为何,两相参照即可得知WAP 为什么会失败。但在此笔者希望能跳脱语音和数据通讯的分野,以更大的格局来看待无线通讯行业未来的发展。
以前曾经高度发展的互联网行业经验相信可以作为有价值的参考。最关键的发展将系于四个 C上面,此即:Communication (通讯), Community (社区),Content (内容),Commerce(商务)。
单纯的语音通讯本身就是Communication ,不管是一般电话还是移动电话。在现今从有线电话架构起来的互联网上面,最常被使用的应用就是电子邮件。根据蕃薯藤在2001年公布的网络调查显示,高达六成的人表示在互联网上较常进行的活动是收发电子邮件。
而从移动上网高度发达的日本来看,以手机收发电子邮件的流量就占了移动上网七成以上的流量,由此可见Communication 绝对是人类基本的需求,不管是语音通讯还是数据通讯。而这个 C绝对是通讯业者必须掌握而不能假手他人的。
架构在Communication 之上的另外一个服务,是Community 。这两个 C一般而言容易混淆,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沟通对象通常为熟识的亲朋好友,或者商务上必须联络的对象。而后者则倾向是不认识的陌生人,或者是特定的兴趣团体。
在台湾几乎每家大哥大业者都推出了移动交友服务。只要拨一通电话,就可以在手机上依照条件搜索聊天的对象,系统自动配对。或者是打到某个公共的聊天室中,一堆不认识的人彼此以昵称相呼应,七嘴八舌的聊。
同样的行为在互联网上早已经司空见惯,只是以往经营社区网站的网络公司无法从Community 的流量上面赚钱而已,然而移动通讯行业却可以透过社区的流量赚钱。日本DoCoMo的移动上网服务中,交友也是其中一个大项目。
在互联网上面或得空前成功的服务,免费个人网页,也是一种社区。经营者提供一个平台让普罗大众建立自己的个人网页,其中不乏精采的佳作,靠著聚沙成塔的力量吸引更多人前来观赏,也导入更多的流量。
这样做的好处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内容提供者,而经营者却不必提供任何内容,只要提供平台和工具即可,因而营运成本低廉。以前网际网络上的免费个人网页空有大量流量却赚不了钱,但是日本DoCoMo行动上网服务中的个人网页却带来可观营收。
Community 所带入的收入不会像Communication 一样这么多,因为毕竟想要匿名交友的人是普罗大众中的少数。但是Community 的好处在于不需要生产或提供任何内容,内容通通由消费者自己产生。这个 C 也是通讯业必须自己掌握的,不能假手他人的。(待续) (文:黄芳宇)
上一篇:封闭的移动上网市场(八)有线与无线的接轨
下一篇:无线通讯行业的四大发展(下)电信媒体金融三合一
■ 历史上的今天 |
■ 中国3G之我见(一)3G不会增加用户ARPU - 2005/08/28
■ WiMAX 带来过剩的带宽 - 2005/08/21
■ 网络诈骗经验谈 - 2004/08/29
■ PDA 腹背受敌(下)智能手机的瓶颈 - 2004/08/22
■ 手机的286时代 - 2001/08/26
■ 网络媒体的生意经(五)网络广告的战略 - 2000/08/27
■ 网络媒体的生意经(四)门户网站的下一步 - 2000/08/20
黄芳宇,数位之墙总编,资深电信/互联网/科技行业工作者。本文著作权为数位之墙所有,欢迎传阅。如欲用于商业用途请先来信取得授权,数位之墙保留一切权利。
因为梦想,数位之墙于1998年 4月诞生,以独立站点的型态营运。希望能发挥微薄的力量,让人们对于科技营销议题有更多面向的思考。
个人.家庭.数字化 - 数位之墙 |
欲引用本站图文,请先取得授权。本站保留一切权利 ©Copyright 2006,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webmaster@digitalwall.com
2002/08/18 - By 数位之墙黄芳宇 - 关键字/标签:手机 ADSL 门户网站 移动上网 电信业 ISP 无在线网 GPRS Yahoo!
有线的互联网要与无线的互联网接轨,最大的问题在于谁该付谁钱?底下就以一个有趣的例子来说明当两者接轨的时候可能会冒出来的商业议题。在有线的互联网上,用户申请了ISP 用户名,不管是一般的拨接帐号还是ADSL之类的固定式网络,绝大部分会被赠与一个免费的电子邮件用户名。而使用这个用户名收发电子邮件,不管发了多少封,也是不需要另外付费的。
但是ISP 对于价格和传输量还是有一定限制,例如每封邮件的大小不得超过多少MB,邮箱容量大小也有限额。如果想突破这个限制,必须要另外付费。换言之,整个有线互联网对于「资料传输的费用」议题,偏向「包月」,亦即每个月付固定费用,无限使用。
在无线通讯网络上面,以短信为例,每一则短信的价格大约是台币 3 元左右。既然计价的单位是「则」,发短信给10个人的价格当然就是 30元。电信业的概念一直是「发讯息的人要付钱」(例如打电话的人要付钱,接电话的可以不必),短信也不例外。
有趣的地方在于,如果移动运营商,A 业者的用户发了一则短信给 B 业者的用户,则这个讯息会从A 业者的机房设备,被传送到B 业者的机房设备,最后传给收讯人。A 业者因此必须付钱给B 业者(因为 A 业者「借用」了B 业者的设备传讯息),每一则短信必须付0.8 元台币。
换言之,A 业者的用户因为这则短信而付了 3元台币的钱给A 业者,而A 业者拿了其中的0.8 元去付给B 业者,反之亦然。这个0.8 元的讯息转接费用,被称之为「接续费」。
有线与无线这两个网络因为收费概念的差异,导致了上述运作模式的不同。无线通讯业的运作固然因为接续费用而感觉比较麻烦,但是长远来说因为利润界定得很清楚,每则讯息的发生必定都找得到人付钱,所以能够成其大。
试想下列服务,情境一:某门户网站所提供的免费电子邮件服务,宣布增加新功能,可将电子邮件来信内容转成短信,通知收件人,使用者每个月只要缴交50元就可以享受这个服务。缴费的管道可以透过信用卡或者购买点数卡等等方法进行。
当然,门户网站必须跟移动运营商洽谈合作,因为邮件内容要转成短信发送,还是必须透过移动运营商的设备。这就牵涉到接续费的问题。商业模式看起来很不错,但却有很多的模糊地带。
原本用户收电子邮件不要钱,现在因为把来信转发成短信而必须付钱,变成门户网站跟用户收钱,然后付给移动运营商接续费每则短信0.8 元的状况。但是用户只付50元能够发几则?只要每个月来信超过60封,门户网站就亏本了。如果要用户多付一点钱,不知道接受度会如何?
试想下列服务,情境二:某移动运营商针对自己的用户推出电子邮件可以转成短信的服务。用户只要上网登录自己的电子邮件用户名资料,该业者就可以帮用户把邮件从ISP 处抓回到自己的机房,转成短信发出去。收费可能是以每则短信3 原来计算。
众所周知,这些用户所提供的电子邮件用户名主机,必须支持POP3协定才可能让移动运营商去抓取。问题是天底下的ISP 以及门户网站这么多,每一家的POP3协定都不一定有打开。无线业者几乎无法一个个处理。
而且这回换成移动运营商要跟门户网站或者ISP 「借用」机房设备,理当付接续费给这些网络业者吧?
以上两个情境可以看出,「以月付费」以及「以次付费」的两种观念在两个网络要接轨的时候显现出冲突,特别是电子邮件和短信之类的通讯服务上更加明显,更别提对真正的移动上网将会有多大的冲击了。
目前无在线网的主流计价方式是「以量计费」,换言之在手机上面接收电子邮件(以GPRS接收,而非短信),一封信的大小如果是2KB ,大约要付台币 1元。请注意是「收信」喔!在使用GPRS无在线网的时候,不论是收信还是发信,只要有资料传输通通都要收费。
换言之,从手机发送一封信到Yahoo!的免费电子邮件地址,无线通讯业者收了钱,而Yahoo!却一毛钱也收不到(理论上无线业者应该付接续费给Yahoo!对吧!)。
如果Yahoo!的免费电子邮件用户A 发了一封信给朋友B ,而B 是在手机上把邮件看完的。移动运营商依然跟B 收了钱,而Yahoo!依然一毛钱都收不到。(在本例中Yahoo!应该付接续费给移动运营商)
在上述的例子中,Yahoo!可以替换成任何门户网站的免费电子邮件服务,或者是任何有提供电子邮件服务的ISP 。有线与无线接轨,却没有替有线带来好处,这让经营有线互联网的业者情何以堪?
面对这样的情况,笔者只能把现状描述出来却并没有答案,因为以往各自独立运作的两个行业,现在硬要衔接起来,衔接点会发生在通讯服务上头,而冲突点则发生在两个网络的价格结构不同。
究竟是否移动运营商会放弃「以量计价」,「收电子邮件也要付钱」等等模式?还是有线业者开始仿效无线业者的结构,彻底摆脱免费的传统?且让我们静观其变。 (文:黄芳宇)
上一篇:封闭的移动上网市场(七)使用族群的迷思
下一篇:无线通讯行业的四大发展(上)关键的四个 C
■ 历史上的今天 |
■ 带宽饥渴症是一种假性疾病? - 2005/08/14
■ PDA 腹背受敌(上)笔记本电脑的夹杀 - 2004/08/15
■ 宽带,到底意味著什么(三)网络电视台之有线篇 - 2003/08/17
■ 宽带,到底意味著什么(二)下一波媒体业的变革 - 2003/08/10
■ 互联网是爱,分享,与融合 - 2001/08/19
■ 一个人头多少钱? - 2001/08/12
■ 网络媒体的生意经(三)利基市场的哑铃模式 - 2000/08/13
黄芳宇,数位之墙总编,资深电信/互联网/科技行业工作者。本文著作权为数位之墙所有,欢迎传阅。如欲用于商业用途请先来信取得授权,数位之墙保留一切权利。
因为梦想,数位之墙于1998年 4月诞生,以独立站点的型态营运。希望能发挥微薄的力量,让人们对于科技营销议题有更多面向的思考。
个人.家庭.数字化 - 数位之墙 |
欲引用本站图文,请先取得授权。本站保留一切权利 ©Copyright 2006,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webmaster@digitalwa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