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11/25 - By 数位之墙黄芳宇 - 关键字/标签:移动上网 电子报 WAP
来到这里已经半年,适应状况出奇的良好,工作上甚至于屡屡有超水准的演出。上司在我刚到职一个月的时候问我,是不是已经来半年了?因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已经摸透了这个行业大约八成的状况。因为半年前看出网络行业的未来在通信业,所以迫不及待的就跳进来。进来之后很快的发现两件事情:第一,我看对了,以前在网络行业所锻鍊出来的能力在这里完全可以用上,这证明两个行业高度相关。第二,我看错了,因为通讯行业完全不是外人所能想像的,而网络与通讯的集成,至少是一条长达两年以上的艰辛道路。
每个人都会讲电话,但是绝大部分的人并不了解通讯行业。正如每个人都穿衣服,但是对纺织业或者国际成衣市场完全不懂一样。在公司里,有时候面试来找工作的新人,自以为看过通讯业者在电视上打过的所有广告就可以进行市场分析的大有人在。我通常只能摇摇头,看看下一个面试者会不会好一点。
相较于网络公司,通讯业自然是非常的传统,不管是从公家机关民营化的老大哥也好,还是几大民间业者后起之秀也好,通讯行业的组织文化本来就是中央集权式的,由上而下的。在这一点上国内外皆然,民营机构跟官营机构恐怕只有程度上的差别而已。
组织文化的不同是通讯行业要跟互联网接轨时所面临的根本问题,然而这两者却又势必接轨,也多少会有些水土不服的状况,最后必然反映在所推出的服务上面。
还记得当初在新浪网担任网站企划部门经理的时候,移动上网 WAP轰轰烈烈上市。这是无线通讯行业第一次切入互联网的内容经营。以网络人的眼光来看,这样的东西难以理解,因为熟知网络用户行为的我们,会觉得这个东西的使用介面不够成熟。同事摇著头说,他们里面一定没有从网络行业出身的人,否则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东西来?
最近看全世界经营移动上网最成功的日本NTT DoCoMo,才发现原来第一批草创者身上所流的也是革命家的血液。很多创新的想法与做法,是跟庞大的传统电信母公司NTT 不断的用各种方法说服争取来的。后来移动上网服务i-Mode终于在日本的年轻人市场大放异彩。看到这段故事真是头皮发麻,因为那样的挣扎完全发生在我现在日常工作中。
简而言之,通讯行业与网络行业如果要接轨,最大的阻力在于:公司的经营者与负责人都不是网络用户,这些人甚至不用电子邮件。如果这些人是,这两个行业早就接轨完成了。基本上通讯思维与网络思维截然不同,要同时精通两者的思维并不容易,更不要谈在这两个产业中拥有丰富工作经验。
到目前为止,同时精通两种思维以及两个行业的人屈指可数,而我则不断的学习著通讯行业的知识,期待著自己成为两者的桥梁。以自己充实的网络行业经验为根基,要将网络思维打入这个庞大的身躯之中,辅助通讯业完成变革。这是在半年前就看见而且笃信的未来,也是来到这里的使命。
前一阵子发表的文章中谈到通讯行业与网络行业的集成,引起很多回响。因为提到网络行业会回归通讯行业,有人认为这太悲观。但是事实却是相反,我积极的在通讯行业工作试图帮网络行业找出路。因为过去四年的网络行业工作经验,很多方法都试过了,如果网络自身能找到出路,早该找到了!
数位之墙过往的四年中一百多篇文章,试著从每个可能的角度来看网际网络,翻翻过去的文章,几乎每个领域每个层次都涵盖到。而当我发现不论怎么看都已经看尽他在商业化上的可能性之后,就知道必须拉高到另外一个层次看这个东西了!网络确实很重要,但是如何将重要性转换成价格,这已经不是「战术」问题,而是「战略」问题了,背后牵涉这是整个行业结构以及价值链的重组。
文章的另外一个回响是,认为通讯行业跟网络行业的集成乃是必然,谁都看得出来,这算是哪们子的趋势。这位朋友说得没错,然而不为人知的是,为了催生那样的集成,我每日在工作上必须做大量规划与安排,必须在实战中跟高阶经营者不断沟通,让他们了解网络思维的价值,并且在行进中持续维持公司获利。
趋势两字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以「实战派的趋势观察者」自许的原因。因为对于互联网的热爱,所以我出现在这里。每日的工作经验告诉我,自己正在走一条从来没走过的路,在这里构思著网络与通讯的集成让我感觉非常踏实,因为每走一步,获利会有多少,完全可以清楚算出。进度虽然缓慢然而未来却是清晰可见的。
会造成这些读者误解,我自己要负很大责任。来到通讯行业工作的消息,几乎对外封锁。因为了解到通讯行业比起网公司要传统很多,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半年前慎重的考虑关闭数位之墙。我赶著在到职之前,把所有通讯行业跟网络行业最终极的集成模式,写成了「终极的互联网」系列文章一共六篇。
不过遗憾的是,我发现真正看懂那六篇文章的人不太多,以致于后来有机会又多写了几篇文章反覆阐述。因为那六篇文章描述的是两年后的网络世界,看不懂似乎也是理所当然。当时的心情是想著自己就快要「失声」了,所以趁著还能说话的时候赶快说出来,如果有交代不清的地方也在所难免了。
目前我还能持续每个星期的写作工作,但是也因此写作的内容受到了些限制,这是我自己「自律」的结果。比如说,各位现在看到的某些文章论点,其实半年前已经提出,积压半年才发表在网站以及电子报 上,而且发表之前还字字斟酌,删去不太能谈的部分,很多地方都只能点到为止。
所以有些读者质疑说我发表的文章论点都不新了,哪有资格号称「趋势评论」,对于这点我确实无话可说。因为无法提供读者最新的趋势分析也是我的遗憾。所以后来也索性把数位之墙的标语,从「网络趋势观察家」直接修改成「网络趋势博物馆」以反映实况,细心的读者应该有注意到。(待续) (文:黄芳宇)
■ 历史上的今天 |
■ Google的抉择(下)给软件巨人的两巴掌 - 2005/11/20
■ 网络电话VoIP(一)不赚通讯财的人是傻子 - 2004/11/28
■ 盲目的 CRM:客户关系管理 - 2004/11/21
■ 个人工作者也需要 CRM系统 - 2003/11/23
■ 互联网第二章:数字渠道(三)市集店面与路边摊 - 2002/11/24
■ 移动上网必须先完成基础建设 - 2000/11/26
■ 网络的价值在生活化 - 1999/11/28
黄芳宇,数位之墙总编,资深电信/互联网/科技行业工作者。本文著作权为数位之墙所有,欢迎传阅。如欲用于商业用途请先来信取得授权,数位之墙保留一切权利。
因为梦想,数位之墙于1998年 4月诞生,以独立站点的型态营运。希望能发挥微薄的力量,让人们对于科技营销议题有更多面向的思考。
个人.家庭.数字化 - 数位之墙 |
欲引用本站图文,请先取得授权。本站保留一切权利 ©Copyright 2006,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webmaster@digitalwall.com
2001/11/18 - By 数位之墙黄芳宇 - 关键字/标签:搜索引擎 手机 ADSL 宽带 在线游戏
从美国的贝尔发明电话到电话普及的今天,约略过了一百多年的时间。这一百年的时间,电话不断的普及并且自然的融入一般人的生活中,成为大家习惯的日常用品。四十年前的社会,如果见面的时候问对方有没有电话号码,是一种没有礼貌的行为,因为不是人人家里都有电话的,有电话的都是有钱人。四十年后的现在,如果请对方留下连络的电话号码,而对方回答没有的时候,我们反而会觉得对方怪怪的。什么样的人在现代社会生存可以不用电话的?
这是通讯科技融入生活的自然过程。虽然说他花了这么长的时间,但是一旦人们习惯于这样的行为时,后续的其他行为就可以依此为根基而快速发展,不需要再花太长时间。例如我们「在家里讲电话」的行为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才普遍,而「走在路上讲电话」的行为普及,在台湾却只花了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完成,到现在几乎人人一只手机。
电话线的用途在当初被发明的时候,是用来搭载语声频号的。后来大大小小的通讯业者林立,提供语音通讯的服务。接下去这些通讯业者也开始开发所谓的数据传输业务,所谓的「数据传输」指的是线路上传递的不是语音的资料,而通常把电话线拿来传资料的只有企业而已,一般人并没有这个需求,而相关的设备昂贵也非一般人能够负担。
这种情况,一直到平价的数据传输设备(调制解调器)以及电脑开始普及之后,加上互联网的兴起才为之改观。一般人为了使用互联网资源,也开始有把电话线拿来传非语音资料的需求。随著技术的不断突破,调制解调器从1.2K开始一路进步到9.6K,14.4K,28.8K,33.6K 直到电话线的物理极限56K 为止,大约花了六年左右的时间。
「把电话线用来听与说」的通讯行为,与「把电话用来读与写」的上网行为转变是非常不容易的,而这个转移过程居然神奇的在六年当中有了可观成果,这与整个社会疯狂的在互联网上投入资源有绝对关系。
现在大家的目光又再次的把焦点放在宽带上面。正如移动电话以室内电话的用户行为为基础而缩短了普及的时间,宽带的用户行为也一样会以窄频的用户行为为基础而缩短普及时间,也就是说,不需要六年。无怪乎台湾的宽带上网以惊人的速度成长著,也吸引著厂商抢占市场。
以往,消费者申请电话线的目的是为了听讲电话,现在申请电话线的原因是为了上网(ADSL)。无怪乎所有的通讯业者都感受到,在语音通讯的收入因为竞争而日渐减少的同时,投入大众数据通讯的市场将可以带来第二次成长的机会。
至于宽带的行为是什么?笔者感觉到,宽带的行为会是「观赏与选择」。与这个行为相关的应用,大体上会是随选视频,在线游戏,在线教育等等耗用带宽的多媒体服务。当然,这些课题早就已经有一堆厂商在开发并且从获利上看起来潜力无穷,大有可能摆脱窄频网络无法收费的问题。
例如在网络上提供电视节目收视的,做幼儿在线教育的厂商,有些都已经拥有可观的会员人数和每个月直接从会员来的收益。这些厂商的成功也吸引了更多的厂商跃跃欲试。有的厂商乾脆搭配目前正热卖的 ADSL一起困绑推出,内容与联机相得益彰。
从最近资策会Find网站最近公布的数字来看,台湾上网人口已经突破 755 万(虽然业界的人士约略都清楚,扣除重复的用户名以及计算真正的「经常用户」时,绝对少于这个数字很多),其中使用宽带上网的人(主要是Cable 与ADSL用户)更达到90万人。
这两个数字显示出的意义在于:755 万的上网人口中,使用拨接上网的人很可能拥有多重用户名,所以真正上网的人不到这个数字。而且使用拨接用户名的人可能很久才用一次,在网络上消耗的时间也不长,构成经常用户的要件薄弱。
但是使用宽带上网的人可就是货真价实的经常用户,因此90万这个数字可是非常的扎实。不少研究报告指出宽带的用户因为缴交的是固定的月费,所以呆在网络上的时间明显较长。
根据今年10月31日政大广电系刘幼璃与陈清河两位教授发表的研究「台湾Cable Modem 与ADSL宽带网络使用行为比较分析」也可以看出来,这群宽带用户目前以男性、21到30岁、大学与专科、居住在台北县市居多,是使用网络平均在三年到四年间老网络人。
这群人最常去的网站类型前四名分别是软件下载类、搜索引擎类、入口网站、电脑信息类,呈现明显的早期用户调性。窄频的互联网刚开始也是这样的一批人最先开始采用的,接下去才会有其他性别以及年龄层的人进入,在网络上的行为也才会开始扩散到其他的应用上面去。
从「听/说」的行为到「读/写」的行为到「观赏/选择」的行为,这将是宽带网络的发展过程。然而这样的行为发展看起来是一个比一个还快的。未来两年内的互联网发展速度将会超越前面六年的发展,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黄芳宇)
上一篇:即时传讯软件的发展
下一篇:我在通讯行业的日子(上)
■ 历史上的今天 |
■ Google的抉择(上)给门户网站的两巴掌 - 2005/11/13
■ 给小型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言 - 2004/11/14
■ 互联网第二章:数字渠道(二)数字渠道后勤管理 - 2002/11/17
■ 互联网第二章:数字渠道(一)对电子商务的正确期待 - 2002/11/10
■ 媒体集成与中央厨房 - 2000/11/19
■ 台湾网络史上两宗购并案 - 2000/11/12
■ 免费电脑代表了什么 - 1999/11/14
黄芳宇,数位之墙总编,资深电信/互联网/科技行业工作者。本文著作权为数位之墙所有,欢迎传阅。如欲用于商业用途请先来信取得授权,数位之墙保留一切权利。
因为梦想,数位之墙于1998年 4月诞生,以独立站点的型态营运。希望能发挥微薄的力量,让人们对于科技营销议题有更多面向的思考。
个人.家庭.数字化 - 数位之墙 |
欲引用本站图文,请先取得授权。本站保留一切权利 ©Copyright 2006,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webmaster@digitalwa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