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数位之墙

归档 - 04月, 2001

电子报居然要收费?

2001/04/29 - By 数位之墙黄芳宇 - 关键字/标签:电子报

网络内容收费的话题最近甚嚣尘上,其中最热闹的要算是收费的电子报了。这可能也是因为在台湾的互联网界,电子报算是一个经营得蛮成功的项目,其成绩甚至于超过内容网站。也因此一旦考虑到收费的时候,很自然就会被经营者列为第一优先考虑。

订阅报纸要付钱这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实体世界的报社本身并不依赖卖报纸的收入赚钱,主要是依靠广告维生。这也是为什么一份报纸可以卖得这么便宜,除了薄利多销之外,巨额的广告收入才是一份报纸的主要收入来源。那么有没有可能报纸不要钱,报社完全依赖广告收入维生呢?

这样的报纸并不是不存在的,有些区域性的社区刊物就是以这种方式存在著。免费赠阅,但是依靠招揽广告维生。至于全国性的大报则没看过这样的营运方式。一份新的报纸可能会以低价促销一阵子,但是终究又会上涨到与其他报纸大约相同的价格水准。可见得报纸这个媒体的运作机制确实有些奥妙的地方,使得人们必须花钱买它。

在广告与付费两种收入模式间,又存在著一种巧妙的关系。如果一份报纸只靠著大量赠阅来拉高发行量,那么广告主可能就不愿意在上面刊登广告,至少花得起大钱的广告主就不会愿意。因为「读者愿意花钱买这份报纸」这件事情有著特殊的意义,这代表了读者肯定这份媒体的价值,而且既然花了钱,代表他可能会用心的阅读。

也因此广告主也认同了这个价值,也认为自己刊登再上面的广告比较容易被读到,因此愿意花钱来这里刊广告。所以免费赠阅的报纸永远找不到大型的广告主,最后只能维持区域性的规模而已。

那么网络上的报纸呢?众所周知,电子报上面的广告效果比起网站上面的Banner广告效果要好。但是如前所述,一份免费的电子报是否仍然被广告主视为是没有刊登广告的价值的?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如果依照前述的推论,只要电子报持续维持免费,电子报的广告收入就不会增加,结果是网络电子报最后只能维持小众规模,而无法长大,不管它的效果再好都一样。

许多人都说现在的网络内容要开始迈入信息有价的阶段,但至少以笔者的眼光来看,这并不是信息有价的问题,因为笔者一向指出信息是没有价格的,广告才有价格。如果电子报真的能够开始卖钱,绝对不是因为信息有价的关系,而是因为前述付费订阅以及广告价值之间微妙关系所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现在的电子报开始收费了,但是电子报内的广告版面不但不会撤掉,未来的广告价格反而还会上涨。

这是一个媒体进入正面循环的成长过程,然而在网络电子报上面的路途其实还非常的遥远。最大的致命伤在于电子报的复制以及转寄实在太过容易。我们常常在看到精采的好文章或者新闻的时候,会主动的寄送给朋友,而这个动作几乎不花什么时间以及金钱。然而实体世界的报纸,要做同样的动作时却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以及金钱以进行复制和传播。

在许多付费订阅的电子报上面会看到经营者声明禁止电子报内容的转寄,然而这种声明是徒劳的。我们甚至可以想像有五个人联合起来去订一份电子报,收到电子报的人再主动的转寄给另外四个人就好,这样子订报的费用就只需要五分之一而已,而这样的行为却是电子报的经营者无从追踪的,经营者甚至无法主张这些人侵害了它们的权益(在实体世界里,订阅一份报纸给五个人看是很平常的事情不是吗?)

此外,定价战略也是很让人百思不解。有些电子报经营者除了让个人付费订阅之外,还设立了团体订购的价格。问题是团体订购电子报,是一种怎么样的思考模式呢?在电子报内容可以轻易复制的情况底下,除了企业用户之外,有多少人真的会用团体订阅的方式呢?

已经有一些人著手在开发防止邮件内容被复制的技术,这对付费电子报的经营者来说可能是好消息。只是从前以开放分享精神为主导的网际网络,将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封闭了。这一切,都是商业化的结果。 (文:黄芳宇


针对本文发表意见



上一篇:企业E化,从个人E化开始
下一篇:内容收费的另一种可能-智能型代理人





■ 历史上的今天


中国互联网大预言(八)即时通讯攻防战 - 2006/04/23


第三代网络营销:搜索引擎营销(中) - 2005/04/24


笔记本电脑与移动型电脑 - 2004/04/25


3G来了(七)3G与WLAN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两回事 - 2003/04/27


3G来了(六)手机并不需要智能 - 2003/04/20


真的需要上网开店? - 2002/04/28


娱乐运算的中心 - 2002/04/21


女性社区网站 - 2000/04/23



黄芳宇,数位之墙总编,资深电信/互联网/科技行业工作者。本文著作权为数位之墙所有,欢迎传阅。如欲用于商业用途请先来信取得授权,数位之墙保留一切权利。


因为梦想,数位之墙于1998年 4月诞生,以独立站点的型态营运。希望能发挥微薄的力量,让人们对于科技营销议题有更多面向的思考。











个人.家庭.数字化 - 数位之墙



欲引用本站图文,请先取得授权。本站保留一切权利 ©Copyright 2006,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webmaster@digitalwall.com




星期日, 04月 29th, 2001 数字内容 没有评论

企业E化,从个人E化开始

2001/04/22 - By 数位之墙黄芳宇 - 关键字/标签:PDA

许多人在谈企业E化,但却很少人在谈个人E化。一个经营者如果自己本身没有E化,是很难体会所谓的E化到底带来什么好处,以及E化该如何进行。

什么是个人的E化?这里指的不是坊间的教育训练机构,或者是各种提供E化解决方案的公司所说的,那种模糊不清的所谓的E化思考,而是从最实际的数字化工具的运用开始著手。

以往一个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当中,最需要的是电脑的使用技能,所以学习的重心往往在于软件的操作。像现在的工作者会使用word或者是 Excel等办公室软件的比例应该相当高。等到网络时代兴起,工作者又被要求要会使用网络,懂得使用网络找资料,会使用电子邮件等等。

除了日常的文书处理工作外,最常必须处理的事情其实是行程管理以及名片管理。而这些东西,现代的工作者仍然大部分以传统的工具来进行,例如大本的万用记事簿,名片匣等等。似乎显得有些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以笔者为例来举一个个人彻底E化的例子。带著一台 PDA在身上至少帮笔者节省掉其他四种工具:计算机,记事簿,电子字典,纸本的行事历。我的公事包变轻了,机动性变强了。

开会的时候,笔者以个人随身的 PDA纪录会议的结论,并且以红外线的功能即时分享给共同参与会议的人-如果他们也有 PDA的话-回到座位上的时候将会议记录传输到电脑中,直接汇入电子邮件发给上司。当然,我也可能会把同一份纪录作成简报档案,以便下次对客户提案时使用。

以上的过程让我节省了大量的纸张以及时间。至于名片管理的部分则更加神奇。笔者将所有的名片全部数字化进入微软的 Outlook软件当中,并且将这些资料同时复制一份到PDA上面。

将个人资料数字化只是一个开始而已,重要的是运用的方法。适当的将数字化以后的名片资料分类,可以很快的找到想要的资源。一个业务员某天拜访某客户,结果发现该客户不在。于是很快的用 PDA找出附近的其他客户资料,反正已经跑一趟了,就顺便过去拜访其他客户。

一个工作者很重要的是个人后援体系,也就是说,一旦遇到问题的时候,你总是可以找到相关的人帮忙。人脑的记忆有限,而将名片资料数字化之后,不但储存量大,而且可以依照各种条件很快找出所需的资料来。以上面的例子来说,就是以地址为条件来查客户资料,而这个工作以往你可能要凭记忆力,否则就是翻遍整本客户资料。

对于个人名片的有效管理,除了自己可以跟名单上的人保持好关系之外(对方生日时 PDA主动提醒),很多意外的合作案也会随之发生,例如你可以很快的帮助A找到B来帮忙,于是你变成很重要的人,因为这群人会经常倚赖你居中链接。

数字时代的经营者本身E化的速度是很缓慢的,看看这些人到底有谁开始使用数字化的工具来管理自己,就可以知道了。要这些人去想像E化所能带来的好处是很困难的,因为这些高阶的经营者往往无法管理自己,通常都交由他们的秘书或者助理来管他们。

企业的E化从组织的E化以及相关系统技术的引进开始,而个人的E化则是从生活的E化以及个人数字工具的引进开始。这些工具现在都不贵,而且充斥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把它们(电脑,大哥大, PDA,互联网)互相串联,并把生活上的资料数字化到这些工具上,就可能发挥出惊人的效果。

在外面的人大谈企业E化之际,数字经营者何不先从自身的E化开始做起呢? (文:黄芳宇


针对本文发表意见



上一篇:明日报,资讯人,与104人力银行
下一篇:电子报居然要收费?





■ 历史上的今天


中国互联网大预言(八)即时通讯攻防战 - 2006/04/23


第三代网络营销:搜索引擎营销(中) - 2005/04/24


笔记本电脑与移动型电脑 - 2004/04/25


3G来了(七)3G与WLAN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两回事 - 2003/04/27


3G来了(六)手机并不需要智能 - 2003/04/20


真的需要上网开店? - 2002/04/28


娱乐运算的中心 - 2002/04/21


女性社区网站 - 2000/04/23



黄芳宇,数位之墙总编,资深电信/互联网/科技行业工作者。本文著作权为数位之墙所有,欢迎传阅。如欲用于商业用途请先来信取得授权,数位之墙保留一切权利。


因为梦想,数位之墙于1998年 4月诞生,以独立站点的型态营运。希望能发挥微薄的力量,让人们对于科技营销议题有更多面向的思考。











个人.家庭.数字化 - 数位之墙



欲引用本站图文,请先取得授权。本站保留一切权利 ©Copyright 2006,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webmaster@digitalwall.com




星期日, 04月 22nd, 2001 数字管理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