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数位之墙

归档 - 01月, 2000

网络行业的人才流动现象

2000/01/30 - By 数位之墙黄芳宇 - 关键字/标签:电子商务 门户网站

网络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行业,任何网络的经营者想必都会深深的认同这点。一个优秀的人才往往对于一间网络公司的营运造成重大的影响,不管是市场占有率的提升,或者是实质的获利。

网络现在是当红的炸子鸡,笔者以前遇到亲朋好友询问在哪高就,总是支支吾吾讲不出来。现在只要跟别人说,我是从事网络业的,大家马上露出钦羡的表情,说,喔,网络股在国外涨的很凶。

热门的行业会开始将来自各方的人才吸引进来。网络行业竞争激烈,每间公司都希望能够雇用马上就能够上场打仗的人,因为大家都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操练新兵。在这样的心态之下,学校刚毕业的学生并不会是好的选择。一方面是网络的发展太过神速,学校生产人才来不及。一方面是依照笔者在行业界的经验,甚至连研究所毕业的学生,都不见得马上可以上线工作。

台湾的网络行业一直都很缺人。再这个行业里头能够拥有三年以上资历的人,绝对是争相挖角的对象。而且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在各大财团相继投入之后,人才荒的情况更形严重。虽说刚毕业的学生并非第一选择,但是缺人缺到没办法的时候,也只有向校园寻觅。也许已经有人发现,不少门户网站把徵才的触角伸到校园中。台面上大家抢网站流量,台面下大家争抢校园人才,台湾网站的竞争可谓激烈。

网络行业的年轻化也是一大特色。快速发展以及特别适合年轻人从事的特性,也造成了一些突兀的现象。笔者经常在外出拜访合作的夥伴时,对方会刻意的询问笔者年纪。这也难怪,对方派出来接待的阵容包含经理副理,与笔者所服务的网络公司的经理副理年纪相差颇巨,这种情形特别是与统行业相较的时候更是如此。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在传统行业里爬升到经理阶层的人,他的头发已经开始花白。

大家都知道在这个行业里头,非重用年轻人不可。但是有丰富网络经验的年轻人其实不好找。这里所谓的丰富网络经验,不是指经常上网的重度用户,而是对于网站的规划以及营运甚至战略发展有概念的人。举个实际的例子,一个很爱看电视连续剧的人,并不等于会是个好导演,在网络行业亦然。现在刚刚踏出校门的年轻人往往对于网络很熟悉,但是在职场的成熟度以及思考的维度还有开发专案的经验其实都不够。

电子商务的兴起,让这个行业的人才结构又有了巨幅的变动。以往,大家把网络视为新兴的媒体,所以很多早期的从业人员都是传播背景出身,就算不是传播背景出身的人,久而久之也习惯了把网络当媒体来做。然而做媒体和做生意是全然不同的两回事,背后所需的知识是很不一样的。这一波电子商务兴起,让一批对网络不是那么熟悉但是对于传统商业运作了若指掌的人进入了这个行业。

对于进入网络行业的人来说,这是一种竞争的开始。以往熟悉网络运作的那批人,开始要试著去了解传统商业的运作方法。从传统商业世界来的人,则开始摸索网络世界的运作法则。双方互相伸入对方熟悉的领域当中,想要维持自己竞争力的人,势必要做出这种努力。

现阶段看起来,这两种类型的人彼此有大量的合作空间。因为从头去学习比较慢,直接找合作对象是比较容易。但长远来看,未来所有的行业都会网络化,因此谁能够先同时具备两个领域的知识,谁的竞争力就会比较强。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的网络界势必掀起一股学习潮。

此外,有不少人进入网络这个领域的时候,不选择当员工而选择当老板。年轻人在车库里头创业成功的故事永远都是让人向往的。特别是这波网络所带来的机会。而且现在台湾的网络界有游资过剩的现象,投资者惊讶于美国网络股的高额投资报酬率,所以投入太多的金钱追逐著台湾岛内体质参差不齐的网络公司。现在要弄到钱在网络上创业根本不是太难的事情。

但是很遗憾在网络上创业的好日子已经不太多了。正如前面所说的,现在的各大网络公司都不缺钱,正准备大干一票的时候,而且传统行业的财团各个摩拳擦掌准备自己下海来做。在网络上的创意被抄袭的速度又比光速还快,往往几个年轻人有好的想法,也可以弄到资金,但是面对目前这些在网站经营上面有经验的网络公司,恐怕是不堪一击。

笔者还曾经听过有创投公司的人在演讲的时候,鼓励年轻人从大网络公司出走,自行创业去。这句话在一年前说,是对的。现在说,恐怕是错了。台湾网络的第一波创业潮已经告终,至于第二波创业朝什么时候会起来?我们看美国的经验,是在第一波创业成功的人在获利之后,拿著赚来的钱成立新公司开发新服务的。而台湾,连第一批创业的人都尚未获利。

创业潮的告终,其实也代表了整个行业渐渐迈向成熟运作。传统的财团延伸其既有的势力,跨到这个领域来。早年创业成功的人有幸比这些传统的行业提早开跑,现在必须开始想怎么样能够继续跑在这些传统势力前头。而现在才想到创业的人,时机点其实是已经迟了。

一个以人为本的行业,怎么可以不讨论人才呢。笔者经常看见很多谈论网络趋势的文章都把焦点放在商业模式,股票,电子商务等等议题上,其实从人才的流动现象也是可以看到很多事情的。如果你希望进入网络这个行业,或者是根本已经是网络行业的老鸟,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会有帮助。 (文:黄芳宇


针对本文发表意见



上一篇:网络社区的真义
下一篇:互联网的大跃进现象





■ 历史上的今天


智能手机(三)电信业态度 - 2005/01/30



黄芳宇,数位之墙总编,资深电信/互联网/科技行业工作者。本文著作权为数位之墙所有,欢迎传阅。如欲用于商业用途请先来信取得授权,数位之墙保留一切权利。


因为梦想,数位之墙于1998年 4月诞生,以独立站点的型态营运。希望能发挥微薄的力量,让人们对于科技营销议题有更多面向的思考。











个人.家庭.数字化 - 数位之墙



欲引用本站图文,请先取得授权。本站保留一切权利 ©Copyright 2006,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webmaster@digitalwall.com




星期日, 01月 30th, 2000 数字管理 没有评论

网络社区的真义

2000/01/16 - By 数位之墙黄芳宇 - 关键字/标签:电子商务 3C PDA 社区 门户网站 网络购物

网络社区这个字眼经常在各式各样的网络相关新闻,产品发表会记者会里被提到。有的系统开发厂商宣称已经开发完成了虚拟社区的平台,有的网站经营者信誓旦旦的说社区是未来必须深化的经营方向,下一步就是将社区所凝聚的人气导入电子商务

别说不上网络的一般社会大众,在听到相关的新闻报导时一头雾水,即使是网络业界的圈内人,也很少有人可以把网络虚拟社区的这字眼解释清楚的,更别提要怎么样深化经营,更何况这里面有太多的迷思存在。

虚拟社区可以带来兴旺的人气,这是不争的事实。业界有一个术语,称之为黏性。如果有某一样网络的服务或者内容可以满足用户需求,导致他可能经常甚至每天都必须上来看看的时候,我们称之为高黏性,换言之用户已经被绑在这个网站上了。举例而言,一个门户网站推出免费的电子邮箱服务,一个用户除了天天上来收信之外,还可能把邮箱地址印在名片上对外散发。如果以后他想要更改电子邮件用户名的时候将会倍感困难,因为他已经无法一一通知这些对象了。

仔细的检视网络用户被粘住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被「事」粘住,一种是被「人」粘住。前者例如刚刚所提到的网络服务,后者的代表就是网络社区。换句话说,促成一个网络用户经常上去某一个网站的原因,是因为那里有他所熟悉的人。

这个特性会使得社区的进入障碍提高,当一个完全陌生的人想加入这个社区时他是很无助的,因为这里的人相处已久,彼此熟识,而新来的人往往无法加入任何的话题。其实举凡任何的社区都会有一定的排他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网站的经营者在此时适当的安排主持人或者所谓的板主,会有一定程度的效果。一方面引导这些新人,一方面也可以导引话题,排解纠纷。

为了促成每个成员之间的互动,让他们彼此能够粘的更紧,一般而言所谓的虚拟社区平台大约不外乎提供下列几种功能:公布栏,讨论区,聊天室,投票区,档案分享,照片分享,通讯簿,成员共用行事历等等。一个好的社区主持人会善用这些工具将人气带起来。

关于社区的最大迷思是,社区与电子商务的链接。网站经营者往往看见了社区所带来的高量Pageview以及丰沛的人气和高比率的重复到访率,就以为用社区可以产生锁住( Lock In)的效果。殊不知这群人是为「人」而来而非为「事」而来。好笑的是我们还是看见大量的网站经营者拼命的想把社区里面的人拖去消费。从用户上社区网站的动机来看,从来就不是为了交易,因此这样的努力可以说是徒劳。

此外,从用户行为来看,在网络上面参与讨论,聊天,这多半是一种杀时间的行为,用户是处在半休闲的状态的。而网络购物的行为却是异常的精确,蒐集信息,比较价格,然后买定离手。这两种行为之间如果要真的要想办法揉合在一起也不是没有方法,关键在于执行的顺序。

社区因什么而存在?社区因交易而存在。传统的做法是先把社区养大了才回过头来让这群人消费。但是正确的做法反而应该是以交易为核心发展社区才对,换言之,先有交易才可能产生社区。网站经营者如果想要经营的社区是纯粹兴趣导向的讨论群体,例如天文地理无所不谈的社区,那么就不要期望这些社区的成员有一天会发生大量的网络购物行为。如果一开始,就是打定以电子商务或电子服务为出发点来经营网站的时候,反而比较能够以交易为核心来引导讨论。

3Com公司推出的 PDA - Palm ,在美国蔚为风潮,即使连微软出品的 windows CE平台 PDA都不得不甘拜下风,跟网站上面的兴趣团体发展有著密切的关系。除了产品本身设计优良之外,又能在网站上适度的经营爱好者讨论群体。然后开放软件设计标准,造成大量的程序员帮Palm撰写应用软件,这样又引发更大的讨论。整个效应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可以说是应用爱好者社区经营产品的最佳例子。

网络用户加入一个社区绝对是有其目的的。然而除非当初加入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易而加入,为了其他目的而加入的用户,要引导其消费的难度实在太高。其实网站经营者也不必再偷偷摸摸的想著先把这群人锁住再说,以后再把这群人卖了。。。。正大光明的把电子商务以及电子服务扎实的做好,然后以此引导讨论与经营社区,这才是正确的方向。 (文:黄芳宇


针对本文发表意见



上一篇:公元两千年,我在网络上
下一篇:网络行业的人才流动现象





■ 历史上的今天


间谍软件剪不断理还乱? - 2006/01/15


智能手机(一)从定义谈起 - 2005/01/16


「光华牌」电脑的消失 - 2004/01/18


男人不要放轻松 - 2004/01/11


网络竞标,在台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2003/01/19


关于网络,你还是没弄懂 - 2003/01/12


关键的百分之十六(六)多媒体和网络是手机救星? - 2002/01/13


不要更改我的邮件地址 - 2001/01/14



黄芳宇,数位之墙总编,资深电信/互联网/科技行业工作者。本文著作权为数位之墙所有,欢迎传阅。如欲用于商业用途请先来信取得授权,数位之墙保留一切权利。


因为梦想,数位之墙于1998年 4月诞生,以独立站点的型态营运。希望能发挥微薄的力量,让人们对于科技营销议题有更多面向的思考。











个人.家庭.数字化 - 数位之墙



欲引用本站图文,请先取得授权。本站保留一切权利 ©Copyright 2006,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webmaster@digitalwall.com




星期日, 01月 16th, 2000 数字内容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