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数位之墙

电子商务

共享经济:以人民的名义争夺流量入口

◎不产生大流量的共享经济都是耍流氓

流量,是互联网商业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当我们以为谁已是流量 入口,是不可撼动的巨头,其他人再无机会时,往往从角落里冒出新 的竞争者取而代之。搜索引擎分食门户网站流量,社交网络再分食搜 寻引擎流量,然后整个移动互联网分食以PC为基础的互联网流量。

其中,以人民的名义发动的信息流量入口争夺战的典型,是社交网络 。人人直连,分享信息,去中心化。。。回想搜索引擎和门户网站垄 断流量的年代,创业者只能挖掘人与人之间的流量,就靠发动群众参 与,彼此共享。当参与的群众够多,便足以跟巨头抗衡,取得天下。

共享经济也一样,本质上是创业者为了绕开既有商业巨头,另辟管道 取得流量成为入口而发起的战争。它的套路千年不变:向参与者许诺 一个美好未来,透过老参与者带入新参与者以至于获客成本很低。等 流量够大,成为可跟传统商业巨头呛声的新势力,甚至取而代之。

试想一下,如果Airbnb就是个传统订房网站,其功能就是帮旅客订星 级饭店,那它就只能去跟传统饭店业打交道以便取得房源,而身为后 来者是完全没优势的。如果Uber就是一家出租车公司,在出租车公司 已经林立的商业环境里,后来的小老弟又要怎么出头?

回想一下Airbnb给人们多美好的能诺:他们对房东说你可以出租家里 的沙发换取报酬;对旅客说别再住饭店了住民宿更有人味。Uber则对 司机说,用你的车子可以兼职赚外快;对乘客说你乘坐的不是出租车 而是人生(网上传说的各种稀奇古怪的Uber乘车奇遇不用我说了吧)。

共享经济,就是以人民的名义发动的流量入口争夺战。

◎私有财产共享只是共享经济早期阶段

信息流量入口,由社交网络发动争夺战;而订单流量入口,则先后从 C2C电子商务(美国EBay,中国淘宝等),团购 O2O,到共享经济, 出现过三次争夺战。 C2C电子商务网站就是最早期以人民的名义创建 的网上商场,个人对个人交易,人人可上网卖货,买家啥都能买到。

当实体商品的流量入口被占据,服务的流量入口又引起争夺。随之而 来的团购与 O2O发展到后期,各种专业服务人员(从会计师到桑拿师 甚至厨师)只要在网上透过平台接受用户订单即可,无须再受雇于任 何企业组织。不少人预言以后企业组织会瓦解,被平台取代。

绕开大企业组织,诉求人与人之间的直连,是以人民的名义进行流量 入口争夺战的特徵。要说 O2O有很大一部份在于人与人之间共享技能 的话,共享经济就更彻底了,这次是共享私人财产。而革命的终极目 标,就是向传统企业争夺用户的消费,以共享的名义。

然而,诉求从个人对个人之间直连与交易的共享经济,其终点却不一 定是这种 C2C的型态。举个相近的例子,就拿美国的EBay来说好了, 一开始是人人把家里的旧货放到网上交易,很快就发展出以卖新货为 主的小型商家(简称小B ),最后这种小B 反而成为主流卖家。

就连Uber这种共享经济也是如此。一开始是个人以自己的私人用车兼 职开专车,到后来就出现了自己买车全职开Uber的司机。Airbnb原本 是出租自己家里空闲的房间给旅客,很快就发展出职业的房东,购买 或承租专用的房子,装修之后只为租给Airbnb上的旅客。

看来, C2C只是共享经济的早期阶段。

◎共享经济的财产质量不能保障导致转向自营

不少人说,共享经济快变成租赁经济了。从共享单车开始,所共享的 财产已不是个人拿出来的,而是由平台方统一采购,统一安排,依使 用时间或用量出租给个人使用。这种结果是可以预见的,说不定接下 去Airbnb就会开始有自营的饭店,Uber也会有自营的车队。

从结果来说,这就是从 C2C向 B2C演化。以人民的名义发起的流量入 口争夺战,最终会让发起战争者跟他要革命的对象越来越近似。最关 键的因素是, C2C无法保障财产质量。共享单车如果是人人都拿自己 的单车出来共享给人,车子本身的质量状态,都不一定让人放心。

也有人说,拼车才是共享经济,专车不是共享经济。这样的分辨其实 都没有必要,只要认识到它们其实就是创业者在向传统商业巨头要分 一杯羹的过程中,不同的阶段的手段罢了。起于 C2C,进而发展扶植 小B ,最终可能为了控制质量设立自营而变成 B2C。

另一方面,并不是什么都能做成共享经济,如前所述,不以流量入口 争夺为前提的共享经济都是耍流氓。其次,关键在于私有财产的流通 速度与持有成本。只有人向资产移动(如Airbnb旅客找住宿)或资产 向人移动(如Uber车子找乘客)的效率不佳时,共享经济才有空间。

因此,流通的意愿是否强烈,流通的频率如何,以及单次流通所创造 的经济价值高低,决定了一个财产能否被共享。简单来说,总持有成 本高的财产可以被共享,例如:奢侈品,高级俱乐部会员等。总持有 成本低的,例如雨伞,充电宝,或许就不那么合适了。 (文: 【换日线资本】合伙人黄绍麟 | 数位之墙 | 敬请关注 新浪微博 WeChat微信公众号digitalwallcom)

针对本文发表意见


上一篇:视频网站的未来(三) PGC孵化IP,直播更接近长尾

■ 历史上的今天

■ 共享经济:以人民的名义争夺流量入口 - 2017/06/18

■ 再回首移动互联网(八):入口之争与收入模式之变 - 2014/06/15

■ Web 2.0 再思考(四)「私人财产」与「阶级不平等」 - 2007/06/10

■ 荆轲刺秦王:如何敲开Google大门 - 2006/06/11

■ 终极的移动装置(一)手机的混种年代 - 2005/06/19

■ 网络事业的定价困难 - 2005/06/11

■ 漫谈数字音乐(一)从「分享」谈起 - 2004/06/13

■ 关键字订阅服务的发展 - 2003/06/15

■ eBay来台湾做什么?(下) - 2002/06/16

■ 终极的互联网(三)通讯行业的集成关键-帐务系统 - 2001/06/17

■ 终极的互联网(二)网络媒体的封闭架构-垄断 - 2001/06/10

■ 口袋里的战争 - 2000/06/11


黄绍麟,原名黄彦达,1998年 4月创立数位之墙,以观察科技趋势为终身职。曾任职新浪网,台湾大哥大,3G威宝电信。2006年后于大陆工作,曾任职51.com担任总裁助理暨发言人 (后转战略顾问),湖南卫视快乐购旗下电子商务子公司担任首席运营官 ,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第三方支付公司支付宝担任运营总监 ,以及著名天使投资嘉丰资本担任投资合伙人 。目前于换日线资本担任合伙人,从事科技初创企业投资的相关工作。


个人.家庭.数字化 - 数位之墙

欲引用本站图文,请先取得授权。本站保留一切权利 ©Copyright 2008,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service@digitalwall.com

星期日, 06月 18th, 2017 电子商务 没有评论

大部分O2O 模式违反互联网经济特性

◎中国的O2O 行业发展独步全球

中国的O2O 行业发展已然独步全球,除了数量庞大的智能手机用户群 体外,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广大的国土使得出门办事不那么便利 ,加上资本密集投入催熟行业,即使身为互联网鼻祖的欧美也相形 见绌。毫不夸张地说,要看O2O 的最新发展,看中国比看美国还有用。

身为资深宅男的笔者在上海生活,现在每天用 APP叫外卖,用 APP叫 车。除此之外,用APP 选择打扫阿姨上门清洁,约人上门洗车,约人 上门作美甲,约人上门教钢琴。。。相信约人上门剪头发的O2O 也快 出现了。总之,食衣住行育乐你能想到的领域,都有人进入了。

O2O 模式的一大特色,是消灭原有行业里的中间者,此即常谈到的「 去中心化」。例如,如果消费者可以用手机直接挑选房产经纪人,那 么房产中介公司以门店为主的经营模式可能就会被消灭。这就是为何 当O2O 进入每个垂直领域时,原有的行业老大各个胆战心惊的原因。

然而,不是每个行业都适合以O2O 模式经营。O2O 在中国发展了三四 年,不断看到有外卖O2O ,打车O2O 等初创企业拿到几个亿美金的投 资,而资金被大量的用于各种订单的补贴中以便赢过竞争者。消费者 开心了,坐出租车便宜了,订盒饭便宜了。但是,资金烧完后呢?

笔者看到的O2O 行业发展至少有几大问题:

◎问题一:O2O 模式不符合互联网经济特性

这是最大也最根本的问题。笔者曾经问送外卖上门的送货员,你送一 份餐可以赚多少钱?回答说一单可以赚 5元人民币。这个送货员的费 用无论如何省不掉,也就是说,当这个外卖O2O 公司一天送百万个便 当的时候,物流成本就是 500万,那如果一天送千万个盒饭。。。

什么叫做符合互联网特性的商业模式?笔者使用下面的图形来做说 明。当用户规模扩大时,单位经营成本随著用户增加而呈现指数型下 降,而且其下降程度远比传统行业来得明显,这就是互联网经济最 根本的特性,这是十多年来虚拟经济存在与爆炸增长的核心。

从图上可看出,收入随著用户数的扩大而呈现线性增长(可能也有指 数级增长的例子,但应该比较难),收入与成本的线条相交之后,网 际网络企业即迈入营利。们所熟知的门户网站社交网络搜索引擎 等互联网应用莫不如此。

与此特性相距最远的是电子商务,特别是自建仓库直营买卖的 B2C电 商。与实体的接触面积越大,越难以从互联网规模经济中获得好处 。亚马逊的净利润率数字与其他类型的网络公司相比是非常难看的。 至于Ebay淘宝等平台模式,因不涉及仓储物流等实体商务则无此问题。

当我们在看O2O 的商业机会时,需要谨慎的参考上图来思考。

◎问题二:O2O 模式下新的中间人容易被跳过

笔者曾经接触过一个婚庆 O2O公司,这公司主要服务想结婚的人,在 上面找婚纱摄影,租场地,预定礼车,找新娘秘书等。上面有无数商 家,下单后商家会联系消费者,然后这间O2O 公司拿交易提成。这个 没有物流不需送货员的O2O 模式看起来美妙级了。

然而,创始人告诉笔者,依他推断,大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订单被商 家「跳单」了(实际数字不能统计,只能凭感觉)。消费者网上下单 后,商家得到消费者联络方式并且在电话中暗示消费者把刚才在网上 下的订单退掉,以便得到这个生意却不用付给这个O2O 公司提成。

这公司后来弄了一套电话录音系统监听商家与消费者间的通话,抽样 检查属实的话,会对商家提出警告。然而,监听只能抽样,不是解决 问题的根本办法。问题的根本因在于O2O 企业无法向消费者收费,而 向商家收费在利益上与商家是对立的,又无法监控整个交易环节。

此外,还有一种更尴尬的O2O 身为中间人却被跳过的情况。例如,透 过某个家政APP 笔者找来帮忙家里打扫的阿姨,发现她很认真负责, 于是笔者直接跟她要了手机号,下次直接打电话约时间。。。原来那 个APP 就再也不用了。于是,这个 O2O服务就只能做我一次生意。

◎问题三:低频率的O2O 应用规模做不大

什么O2O 服务可以避免熟人效应?恐怕只有「服务质量无太大差异」 的O2O 服务,或使用频次不高的O2O 服务了。例如打车APP ,消费者 需求是随机的,大部分是非定点服务,谁来载我差异性不会很大因此 没必要跟服务者混熟等。至于低频次,则衍生另一个问题。

叫外卖,一星期总有个几次;叫打扫阿姨,一个月几次;出国旅游, 几年一次;结婚,一辈子最好就一次。。。这样的频率注定了有很多 O2O 服务在推广APP 安装的钱最后都打了水瓢。用户仅在有需求的时 候安装,用过之后不是移除就是再没打开过,因此装机量大不起来。

并不是低频率的 O2O应用不能做,而是高频应用和低频应用的商业模 式不会相同。高频的应用做规模,薄利多销甚至全免费靠增值服务收 钱;低频的应用做收入,客人上门非得榨出钱来才行,以便平摊APP 推广成本。

O2O 是互联网全面进入实体生活的重要步骤,伴随著智能手机普 及让互联网的服务可以随身。然而,商业模式的设计至关重要,因 为与实体接触的部分越多,越无法享受互联网带来的规模经济特性 ,而跳单与频次问题更考验著这个新的中间人究竟是否能创造价值。

以上是笔者在思考O2O 时的几个维度,欢迎讨论。 (文: 【换日线资本】合伙人黄绍麟 | 数位之墙 | 敬请关注 新浪微博 WeChat微信公众号digitalwallcom)

针对本文发表意见


上一篇:融资是怎么回事(下)什么人能拿到投资

■ 历史上的今天

■ 大部分O2O 模式违反互联网经济特性 - 2015/02/08

■ 写给亲爱的Mr6 ,以及我自己 - 2009/02/09

■ 网站外贸的个人实践(六)买站 - 2009/02/08

■ 企业网站的 Web 2.0之路(中)企业网站Blog化 - 2007/02/04

■ 法拉利与遥控车 - 2004/02/08

■ 互联网站起来了,从四面八方 - 2004/02/01

■ 2003年数字内容行业了望 - 2003/02/09

■ 关键的百分之十六(九)单位成本下降的消费者心理临界点 - 2002/02/03

■ 网站的终极介面 - 2001/02/04

■ 互联网的大跃进现象 - 2000/02/06

■ 网络广告前途堪虑 - 1999/02/05

■ Internet经济学 - 1997/02/05


黄绍麟,原名黄彦达,1998年 4月创立数位之墙,以观察科技趋势为终身职。曾任职新浪网,台湾大哥大,3G威宝电信。2006年后于大陆工作,曾任职51.com担任总裁助理暨发言人 (后转战略顾问),湖南卫视快乐购旗下电子商务子公司担任首席运营官 ,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第三方支付公司支付宝担任运营总监 ,以及著名天使投资嘉丰资本担任投资合伙人 。目前于换日线资本担任合伙人,从事科技初创企业投资的相关工作。


个人.家庭.数字化 - 数位之墙

欲引用本站图文,请先取得授权。本站保留一切权利 ©Copyright 2008,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service@digitalwall.com

Tags: ,

星期日, 02月 8th, 2015 电子商务 没有评论